如今,国人对通胀压力的担忧情绪在不断扩散。这是因为通胀压力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治理通胀是否会引发经济增长显著放缓,这一问题更值得高度关注。也就是说,如何寻求治理通胀与维持经济平稳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这可能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通胀压力已相当显著。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5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5月份CPI同比上涨了7.7%,尽管同比涨幅比4月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更值得关注的是,5月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8.2%,同比涨幅的上升趋势仍在延续。
这暗示了一个信号,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可能已从食品价格上涨转化为其他商品价格的协同上涨。在PPI指标中,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在下降,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却在持续攀升。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趋势,也揭示了目前通胀压力正处于由上游产业向中下游产业转移过程之中。
如果再观察目前我国的一些资源或能源类价格(如石油、电力和水等)仍处于价格管制状况,那么,真实的、潜在的通胀压力,可能比我们的实际感受会要大一些。
当治理通胀压力已成为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第一要务时,尤其是伴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的持续出台,如近期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确实让人们形成这样的市场预期: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来治理通胀,会产生的结果之一是会收缩实体经济中的流动性,进而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力的下降,并对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产生滞后影响。
当然,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胀压力的常规性对策之一,是一种合理的政策选择,甚至还应当采用以利率工具为主来应对通胀压力,但弱势美元趋势制约了央行治理通胀压力的政策选择。
但是,目前市场担忧的问题是我国本轮通胀具有输入性通胀的鲜明特征,输入性通胀压力对我国的影响程度可能更大。其实,通胀压力目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例如,弱势美元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如国际油价上涨已超过130美元/桶。这不仅加大了全球性通胀风险,而且对我国当前的通胀压力影响也相当深远。
另外,当前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又面临了滞涨风险。这表明, 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背后,实际上隐藏了外部经济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有突出影响的宏观风险问题。
对长期依赖于外需增长的我国来讲,弱势美元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趋势,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净出口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治理通胀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我们在治理输入性通胀压力方面似乎难有作为,且输入性通胀压力背后又夹带了引发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内外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单纯以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治理通胀压力,也许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宏观风险会变得更大。
因而,在治理通胀压力时,是否会引起经济增长快速下滑的宏观风险,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有鉴于此,笔者依然认为,当前我们还应当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汇率政策工具的选择要优于利率工具的选择,只有当弱势美元政策发生实质性转向时,我们才能优先采取利率工具来应对通胀压力的治理。另外,我们还应当采取适度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采取适当的产业调整政策,以防止因治理通胀压力可能引发的经济增长快速放缓。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治理通胀压力的政策选择也要有全球化眼光,尤其是要关注输入性通胀压力背后还夹带着可能引发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的宏观经济风险问题。如果治理通胀压力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快速放缓,这可能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一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