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同的新能源面临着不同的技术瓶颈,但是发展新能源的阻力不仅局限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认为,人为因素才是阻碍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
政治因素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美国对新能源的态度,无疑主宰着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方向。当前美国政府由于拒绝参入京都协议,以及阻挠国会通过降低汽车平均油耗的法案而备受批评。
那么,高油价时代,美国为何甘受批评,而拒京都协议于门外?也许正如专家所言,由于美国政府的能源政策多半操纵在石油公司的手里。而新燃料的开发,必然会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新能源战略始终无法真正启动。
首先,如果发展新能源,石油公司需要重新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建设加氢站。沈骥如介绍说,“在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将整个城市加油站全部转变为加氢站的想法之后,有调查公司曾就这方面所需投入进行过深入调查,最终的报告显示,如果按照每2英里(1英里=1.609公里)建一个加氢站的标准进行,要将美国10个重点大城市覆盖完需要20亿美元左右。”但美国不止10个大城市,所以这笔费用的总量也远超过这一数字。
此外,石油公司平均10亿美元/个的炼油厂也将成为历史遗迹,美国境内的炼油厂约150个左右,炼油部分的固定资产就达到1500亿美元。再加上美国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已经已经铺设的石油管道,结果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专家认为,虽然这些年以来,美国的石油巨头们以成若干倍的利润增长,但实力再雄厚,一旦要付出这么巨大的改革成本,确实让能源巨头无法积极。
成本因素
同时,对“氢燃料”抱以抵触情绪方的还有众多的汽车公司。虽然“氢经济”概念最早提出来的是汽车公司,而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工作,但最后和石油公司一起,成了最不情愿看到石油被替换的两个行业。
当然,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的成倍提高问题,由于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尚处于研发阶段,所以这种新动力汽车的造价也非常惊人。专家指出,按照美国汽车成本的计算方式,即每单位功率50元成本计算,一辆普通轿车的功率约为110千瓦时左右,其成本价格则合计为5500元。而目前的燃料电池汽车单位功率造价成本则高达2000元,一部汽车的成本总价达到了220000元,以此价格可以估计,这种汽车的销售在一定时期内会难以被市场接受。
当然,与石油公司相对应的,汽车公司在现有内燃机车方面投入的大量投资将付之东流,同时也因为新能源应用技术在目前汽车的性能方面尚未完全达到同等水平。而这些原因,必然导致了汽车公司的极不情愿。
不仅如此,即使在技术和经济上被证明完全可以节约能源的方案也没有得到推进。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和大型汽车工会多次说服国会不提高燃料效能标准。原因就在为任何提高燃料效能的规章制度首先都会对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有利,从而挤压美国车的市场份额。
利益因素
“氢经济”涵盖的行业面相当广阔,其中受到影响的另一大行业是电力企业。
再以美国为例,2003年8月14日,美国东北部、中西部8个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北美的纽约、底特律、克利夫兰、渥太华、多伦多等重要城市及周边地区近5000万人口受到影响,据美林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戴维·罗森伯格估计,整个经济损失大概在250亿-300亿美元之间。专家指出,“现在美国各地都在建立区域性电网,而氢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很好地克服原来电力系统存在的弊病。”
兴建区域性电网,目的在于避免因传输造成的电力损耗,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因局部状况引起的大面积停电。“中央发电厂将会逐步被地区性中小型发电厂替代,而且今后不再需要联网发电,这也是电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沈骥如指出,这以趋势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电力企业自然不会希望短期内淘汰目前的利益格局,并为之付出大量成本进行改造。因此氢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都遇到了各种因素的纠葛,并最终导致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人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