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戈
近两年来,基金经理屡屡成为焦点话题的主角,这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市场、媒体、舆论及大众的作用。
2006年、2007年超常规上涨行情为基金业绩刷新纪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基金经理戴上了炫目的光环,与此同时,基金经理的薪酬水涨船高,引起了质疑的声音,但靓丽无比的业绩最终将这些声音压制了。
2008年的大调整,以价值投资和专家理财“双剑合璧”的基金也未能幸免,此时,面对市场变化,一些基金经理不仅要忙于调仓换股,还对职业生涯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统计数据,截至5月16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30家基金公司离任基金经理达71人次。
其实,基金经理的跳槽现象在2007年已有所显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52家基金公司共有98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人数比率为30.15%,共有39名高管离职,占比为15.12%。
中国基金业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发展历程并不长,而基金经理又以年轻人居多,身处资本市场历史性的、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期,出现“青春躁动”并不奇怪。
笔者认为,在一个日趋开放的市场,出现跳槽现象有其合理性,何况基金经理变更并不都是跳槽导致的,严格的考核制度下,部分基金经理也应业绩落后而被淘汰。应该看到的是,即使在市场化的、相对成熟的环境下,市场机制也不是时时都有效的,有时会过犹不及,有时会矫枉过正,但它的好处在于自身的修正和调节功能:当市场处于高景气阶段,公募基金不断扩张,创新产品频频出台,私募基金闪亮登场后很快显现灵活机制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稀缺性就充分体现出来,机构之间的人才竞争白热化,基金经理队伍的稳定性自然受到影响。当环境变化之后,和市场一样,相信基金业的人才流动也会由热趋冷,由热闹走向冷静。
基金经理跳槽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短期过于激烈的变动,对基金管理来说必然形成冲击,火线担纲的新人管理经验不足,市场经验方面也有所欠缺,如果受这些因素影响了基金业绩,表面上看起来受伤害的是投资者,最终却会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营销构成负面影响;但人才流动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对基金业的管理来说,如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和人才梯队的建设将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基金经理队伍来说,这相当于一次洗牌,一批基金经理的离开为新人的成长腾出了更多发展空间,提供了锻炼的平台。而转战其他的基金经理也能在不同环境下得到更多锻炼,这对整个机构投资者的平衡发展及良性竞争的格局是有裨益的。
并不是所有的基民都意识到,基金经理的更换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经历近几年的基金投资热潮,多数投资者对如何选择基金之类的话题都是耳熟能详的,而基金经理的盈利能力尤其是持续盈利能力,通常被视为选择基金的核心因素之一。我国多数基金施行的是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基金经理的个人作用不是绝对的,但基金经理的作用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同一管理公司投研平台支持下不同基金业绩会存在较大差异,换句话说,如果基金经理无足轻重,也就不会有明星经理横空出世了。拿企业来打比方,经营管理层与基金经理的作用相当,他们是企业战略落实的组织者和具体执行者,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因此,基民应关注基金经理的变更情况,合理评估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继续持有或是另行选择更为可靠的品种。
(本文作者系广州某证券公司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