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路演回放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特别报道
  • B5:海外上市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 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特别报道
    静悄悄的革命 五年再造一个招商局之秘诀
    外部整合:获取控制权和管理权
    专访招商局董事长秦晓:“‘和谐企业’与‘竞争力’是我们的目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 五年再造一个招商局之秘诀
    2008年06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勇
      张大伟 制图
      轮船招商局,在近代国人的记忆里,是一个自豪的名词。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挽回了当时丧失殆尽的民族航权,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家现代开采冶炼企业,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等,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而今的招商局已经成为央企第11名、港澳中资企业第1名的响当当的大国企。2004-2006仅仅三年,招商局多项财务指标增长100%以上,提前实现了“再造一个招商局”的目标。2007年其又启动了“新的再造工程”,提出要在五年间再实现资产、收入、利润等主要财务经营指标的翻番增长。2007年,招商局实现年营业收入359.85亿元,增长62.35%;利润总额196.20亿元,增长114.66%;净利润109.51亿元,增长85.77%。集团总资产达到2171亿元,年增长89.97%。

      面对招商局这几年来令人惊异地快速发展,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企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魔术般的变化到底是怎样取得的?其中有什么样可以借鉴的秘诀?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将这一切归纳为一句话:静悄悄的革命。⊙本报记者 叶勇

      内部整合 四大重组并行

      2001年刚到招商局的时候,秦晓更强调整合的意义。“一个系统运行时间久了后,肯定会有老化和故障,存在着如何使之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效率的问题,这就是整合,整合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当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整合、优化、发展的内涵不同、重点不同、要求也不同。”他说。

      2001年,对于招商局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漳州会议召开。该会议确定了整合调整的战略,途径被确定为以下六条:第一,依托两家主要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整合和资金套现,实现专业化经营,强化核心产业和减债。第二,积极扶植公司持大股的几家金融机构上市,用获取的资本收益消化和处理其自身和公司的不良资产。第三,通过资产整合和专业化经营提高公司各经营单位的盈利能力和水平。第四,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以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水平。第五,对公司确定的投资类和辅助类产业,采取以资金回收为主要目标的管理。第六,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尽可能减少损失,实现其商业价值。

      在整合上,七年间招商局做了百亿资产的加减法。招商局的整合从管理开始,最后逐步过渡到股权整合。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控股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的转换。在公司内部整合上,招商局提出了产业重组、架构重组、财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并行的策略。

      产业重组 聚焦三大主业

      最初的招商局集团涉足了大大小小17个行业的业务,最终,招商局集团确定了三大核心产业: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集团资源主要集中于做强、做大这几个产业,其它业务则维持运营或伺机退出。

      其一是以招商局国际为主体整合了港口业。到2001年,招商局集团经营港口业务的主体尚有4家,分别是:招商局国际、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招商局运输集团、招商局漳州开发区。

      2001年起,招商局将分由四个主体经营的港口业务加以整合,统一由招商局国际经营。其中,2001年11月,将蛇口工业区所持有的深圳港散杂货主要码头招商港务100%的权益注入到招商局国际;当年12月,招商局又将所持有南山开发集团36.5%的股权(南山开发最大股权),悉数注入到招商局国际,从而使招商局国际间接地持有了南山开发属下的赤湾集装箱码头;2002年1月,将招商局运输集团所有的招商局货柜服务公司100%的权益注入招商局国际(招商局货柜服务公司是主营香港港口中流作业业务的企业)。另外,招商局集团还将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所持有的漳州码头主要股权及其经营权转让给招商局国际。

      其二是以招商地产为主体整合了地产业。经过整顿,到了2001年,招商局集团的房地产业基本归并在了地产集团和蛇口工业区两大企业之中,在这两个企业下面,又有四个经营主体。2001年,招商局决定以招商地产为主体整合集团的地产业务,集团其它企业的地产业务目前都已整合到了招商地产一家经营。

      其三是新成立了招商局物流集团,以此为主体整合了集团的物流业务。招商局作为港航企业,一直以来都有多家公司在从事着与物流相关的业务。2001年,招商局集团在原蛇口安达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招商局物流集团。原分别由蛇口工业区、运输集团、招商局国际三家一级企业管理的20家从事物流及相关业务的公司,以及这些公司属下的近40家企业,全部划归新成立的物流集团。

      其四是以明华公司为主体整合了航运业务。2001年,招商局将新成立不到3年的运输集团打散,将其下属的明华公司独立作为集团一级公司进行管理,其它业务分别划给了物流集团、招商局国际等。同时,把原属于招商局国际的在新加坡分拆上市的航运业务(共有7条Aframax油轮),进行了私有化,并把这些业务与明华公司的航运业务合并,建立了新的明华公司。

      其五是战略性退出旅游业务。旅游业务是招商局在上世纪80年代末新开辟的业务。在招商局进行产业重组的过程中,考虑到旅游业务的特殊性,为集中精力做强做大主业,2005年,招商局将招商旅游的旅行社和空运代理的资产、业务、人员整建制无偿划转给了以旅游为主业的香港中旅集团,共划转净资产3,636万元、一个总公司及15个子公司、员工21200人。

      以上这些整合共涉及资产总额近180亿港元,涉及企业100多家。到2003年底,三大核心业务的整合基本完成,通过整合,形成了几大专业化的经营主体,包括:招商局国际(专营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招商局地产(专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专营金融服务),招商局能源运输(专营航运业务)、招商局物流(专营现代物流业务)。这些公司中,除招商局物流和招商证券外,都已成为上市公司,并成为市场认可的专业化公司,这为招商局核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我觉得多元化是历史形成的,如果说让我们重造一家公司,我们更倾向于造一家更专业化的公司,但是当时的历史形成了那样的结构,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就是从一个比较无限的多元把它变成一个有若干核心产业的多元,不要太散了。经过这些产业重组,招商局的业务开始逐渐从一个发散的状态步入收敛的状态。”秦晓回忆说。

      架构重组 明晰层级关系

      招商局漳州会议明确指出,招商局的组织构架和内部管理主要问题表现为:纵向上的多级法人化,形成了扭曲的利益关系,且管理链条过长,总部虚弱。招商局集团的架构重组,也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

      其一是重新界定总部和下属公司的关系,重新划分权力和职责,取消原来的多级法人制,并加强了总部的建设;其二是结合产业重组,对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减少中间层,解决管理链条过长的问题。2001年到2002年,共撤销了5个一级公司,同时,清理其它各类企业近100家。经过重组,招商局集团的管理链条从原来的7级压缩为3-4级。

      在对架构进行重组的同时,招商局集团也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了较大幅度的重组。2001年到2003年三年间,基本对集团各一级公司和各部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三年来共调整各部门、各公司领导干部112人次,员工队伍也进行了精简和结构调整。

      财务重组 消化不良资产

      招商局的资产整合、内部管理体系的改革等都是围绕着降低负债比(主要是总部的负债比)、提高盈利能力、增大现金流量、消化不良资产来进行的。

      当时,招商局在财务重组和资产重组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投资,以减少新增负债。2001年到2003年,招商局集团总的投资额基本保持在20亿至30亿元,主要是一些已上项目和已有资产更新改造的支出。

      二是通过资本和资产经营,获取大量的资本性盈利和现金流入,以降低负债总额和消化不良资产。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推动了招商银行的上市和平安保险的出售。招行于2004年4月9日在上海上市,筹资107亿元人民币,为招商局集团创造了巨额的资本性溢利。从整体战略考虑,为集中资源进行债务调整和发展招商局主控的核心业务,2002年上半年将所持平安保险的股权全部售出。通过出售平保,也为招商局创造了大量的资本性溢利,并提供了大量的现金流入。招行上市和平保出售为招商局集团消化不良资产、降低债务总额等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是在中央的支持下,将在内地的人民币利润留存19.36亿元换汇汇出,有效地调整了债务的币种结构。四是通过采用市场上各种有利的融资工具,进行了大量的再融资,对公司债务的期限、成本等作出了有效的调整。

      通过以上这些举措,2003年,招商局集团总债务降到151.9亿港元,比2000年年底的250.5亿下降了近100亿元,集团债务率从2000年的54%下降到2003年的36.1%;集团总部经营性现金流至2002年实现了收支平衡,合并经营性现金流重组后连续保持在20亿元以上,2003年融资前现金净流入在偿还了近30亿元的债务本金后还有能力进行部分新的投资。同时,由于管理链条大大缩短,管理效率得到了提升,管理成本逐年下降,集团管理费用基本上每年以5%的比例下降。

      经过资产置换、出售平保股权和成立资产优化办公室等措施,招商局集团历史遗留下的全部不良资产到2003年基本消化完毕,集团资产得以“做实”。2004年,公司将工作重点从处理不良资产、为企业“止血”,转移到盘活、处置“四非一低”资产 (非核心、非主控、非相关、非经营性资产和低效资产) 上,促进企业增强“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