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曾有外国学者总结过,俄罗斯近300年的历史,大体上就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两个城市之间的故事,而中国近150年的历史,大体上也可以说是北京与上海这两个城市间的故事。
京沪关系,在中国诸多城市中确实最复杂最微妙的。很多国家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都是分离的,如华盛顿与纽约、渥太华与多伦多、柏林与法兰克福。但也有一些国家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合二为一,如伦敦、东京与巴黎。京沪之间错综复杂的核心在于,上海想成为纽约、多伦多或法兰克福,但北京却不甘心只当华盛顿、渥太华或柏林。
北京市政府在5月6日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尽管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京是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而非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要与哪个城市进行PK,也不是要打击和削弱其他城市”。但是人们很难区分“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微言大义。
就市场与交易角度而言,上海占据着明显竞争优势。首先,中国最重要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最重要的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最重要的货币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国最重要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均位于上海。而根据国际经验,但凡拥有重要金融市场的城市,都无一不是金融中心城市;其次,诚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言,“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而缺乏成熟的、多层次的现代金融市场,则一直是北京的最大软肋;再次,上海也是大多数外国金融机构理想的中国总部所在地。例如,第一批获准在中国当地注册成立法人银行的9家外资银行全部选择了上海作为其公司总部。
但是与纽约相比,上海的最大困惑,在于金融决策与监管机构均不在本地。虽然美联储总部设在华盛顿,但纽约联储却在全美12家大区储备银行中占据着唯我独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美联储总部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而纽约联储负责金融机构的监管。2005年,央行在上海成立了第二总部,在职能分配上似乎想仿效美联储模式。但就当前运行状况而言,上海央行二部在中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还远没有达到纽约联储那样的地位。
此外,虽然上海拥有证券交易所,但制定上市政策、负责上市审核以及实施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机构——中国证监会却位于北京。所有试图上市的中国公司老总及其保荐人,不得不一趟又一趟地赴京“跑证监会”。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总部也位于华盛顿,但美国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只需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申报(Registration),而不必获得“核准”。决定公司能否上市的生杀大权的,是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银监会和保监会。
上海的劣势恰好是北京的最大优势。北京汇聚着中国几乎所有的金融决策与监管机构,同时也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总部所在地。此外,10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央企)的总部也位于北京,这些央企在内地资本市场甚至香港资本市场中扮演着绝对意义上的主角。几乎所有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都出自北京的“金融街”——一块位于北京阜成门与复兴门之间的方寸之地。为了更快地获悉金融政策的动向、更加方便地与政策制定者进行沟通,很多国内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北京。而一些业务开展与金融政策结合得更为紧密的金融机构,例如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法国兴业银行等(这些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比重较高),均选择北京作为总部所在地。
此外,针对北京缺乏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劣势,北京政府正致力于推动各种新兴金融市场的建设。今年1月,北京石油交易所正式成立。此外,北京市还试图将北京产权交易所拓展为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全国棉花电子交易市场,以及股权转让的OTC市场。在人才方面,京沪均汇聚了大批国内顶尖金融人才。吸引国外金融人才的制度建设,上海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之后,北京在金融人才的税收减免、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正在迎头赶上。
金融街与陆家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金融中心建设思路。前者是以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为基础,后者是以交易与市场为基础。两个城市都有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合理性。然而一国的金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京沪在构建国际金融方面如何分工与合作,要比如何竞争更为重要。
中国并不需要处处雷同、完全竞争的“双中心”,而是需要相互补充、完美合作的“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