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专版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中国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中国融资
    碍于“看不清” 资本在电影业“长线牛市”前欲进还退
    风投掀起新一轮旅游电子商务投资热
    优酷
    获4000万美元增资扩股
    小心!天使投资人并非都是真“天使”
    畅翔网
    将获3000万美元风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碍于“看不清” 资本在电影业“长线牛市”前欲进还退
    2008年07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实习生 朱宇琛
      “我们希望有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资本进入,而不是拿个1000万来玩一把就走,具体要玩什么也不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向众多投资机构振臂高呼,希望更多的专业资本能够进入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业。

      虽然近年来电影业被称为进入了“长线牛市”,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关注。但是,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的一句话,却透露出电影业的资本之痛:“其实今天到场的各位,都还没有赚到钱,真正赚到钱了就不来了。”

      如何将高度专业、理性的资本吸引进业内,成为电影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在投资机构的眼中,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前进脚步?

      ⊙实习生 朱宇琛

      商业模型尚未建立

      作为专业基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是国内不多的几个已经投资电影产业的机构。红杉创始合伙人人沈南鹏指出,从投资过程看来,商业模型未建立是国内电影企业的重要缺陷。“电影行业有很多内在问题,第一个是难克服的艺术与卖座的问题。拍电影一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商业电影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就是票房。但是,大量的艺术电影的诉求并非票房,它们到底在产业中扮演何种角色,确实有待考量。这就造成回报率低迷的状况。第二是电影这个文化创意行业的商业化难题。谁都不能保证一部戏的票房一定成功,这是创意行业的特点。第三是行业的价值链不清晰。我们的终端——影院在二三线城市几乎达到崩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观众进影院看电影是很大问题。以上这些问题就使得公司营业额增长、利润回报率等等金融界谈的参数,在电影业很难被找到。所以,一个电影企业要写上市招股书,这些问题都会使投行感觉束手无策的。”

      

      市场规模基数太小

      尽管连续四年以2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飞奔,去年全国总票房达33亿,再次刷新纪录,但在专业投资者看来,电影产业的市场规模还是太小,实在显得有些“小儿科”。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将中国电影业描述为“人均票房仅有韩国的1/80和美国的1/125,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美元就可以算作大片的市场”。还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我无心对比,但是如家一年的收入就30多亿了。”

      对此,华谊兄弟传媒总裁王中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深有同感:“政府一直希望把电影从‘事业’转向‘产业’,但我们在业内开玩笑说,我们都没觉得自己有‘产业’。刚进入电影界时,全国加起来的年收入才1亿美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企业的利润而已,规模实在太小了。我们的市场容纳量应该至少有8到10家像华谊这样的公司才是正常的。”

      “去年我们的票房总额只有美国的1/20,差了19倍。”王中磊认为,在现有的成长速率下,在4到5年内,国产片的票房冠军就可能会与美国的相当,继而带动整个行业数字的提升。“但是,如果那时候还没有8家大公司待命的话,就糟了。”

      

      投资机构“持币观望”

      在好莱坞和中国香港,商业银行参与制片早已是游戏规则之一。金融资本的介入,一方面降低了制片方的融资成本,一方面也得以开拓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业务范围。

      我国在此领域首尝“螃蟹”的是华谊兄弟传媒。除之前的电影《夜宴》和《集结号》外,华谊还在今年5月将即将投入制作的14部电视剧打包,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北京银行获得1亿元贷款。这是中国内地商业银行迄今向影视企业发放的最大贷款数额。对此,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得非常谨慎:“华谊作为第一家试水的企业,必须要非常努力把这件事做好,树立一个好的标杆,建立好的形象。让资本界看到,中国的影视企业不是在圈钱,金融资本在影视行业里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如北京银行这样具有“超前”和“探索”精神,同时受到政府提倡支持的商业银行还屈指可数。“他们最大的‘不放心’就在于‘不了解’。”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与银行洽谈贷款事宜时,不得不从影视行业的常识课开始讲起,否则遇到的第一个发问就是“如果片子拍出来你们不管了,银行该怎么办”。

      除了商业银行,专业电影基金的建立也被认为是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沈南鹏认为,专业电影基金的设立对推动产业发展,保证投资人收益会是很好办法。“在中国市场状况下,建立专业电影基金是非常合适的方式。因为电影的回报是波动性的,如果以10、20部戏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回报就可能很理想。若能有百分之十几的回报,对闲散资金会吸引很大。”沈南鹏同时指出,中国本土基金刚刚起步,相关政策在2007年才制定出来,对于风险莫测的电影丛林,建立产业基金尚心有余力不足。“只有专业基金、商业银行和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共同合作,才会有一个大发展。”

      “中国其实不缺钱,别说一两百亿,一两千亿也拿得出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表示,“但是,就我在行外的观察,电影这个行业是一个投资过程最复杂、项目风险最大的行业,在中国尤其如此。”而按王冉的说法,中国电影业是“一个曾经被著名风险投资人说是一个‘看得清艺人怎么赚钱,影视制作公司怎么赚钱,电影频道怎么赚钱,但是惟独看不清电影影视公司怎么赚钱’的市场”,因此,众多在场外“持币观望”的投资机构,无疑正紧盯着几位已勇敢进场的“前锋”到底是成为“烈士”,还是真的被金元宝砸中。

      在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中国电影业何时能与资本相互借力,出现如韩三平期望的“百亿”企业,的确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