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公平竞争程度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是极其不相称的。
以笔者手头查到的数据,四年多以前, 在当时沪深两市已经上市的1278家公司中,国有绝对控股的有777家,相对控股有300家,而在75家总股本超过10亿股的超大型上市公司中,63家公司属于国有绝对控股。不久前的资料显示,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八成以上的上市企业是国有企业或国有绝对控股企业。
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国有企业绩效优于民营企业。据新华社2006年1月的报道,我国首次采用完整企业绩效评估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绩效进行的评估显示,企业绩效较好的五大行业分别是采掘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水电行业、公共事业及社会服务行业、钢铁与水泥行业,这五大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垄断性。
该评估由北京大学光华海波龙企业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行。评估的对象是200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344家非金融企业,在排除掉数据缺失或有明显错误的公司后,最后依据绩效分析对1175家企业排名。结果,在位居最佳绩效企业前10位里,国有企业占据了9席。在绩效排名前5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为45家,占90%;在绩效前百强企业中,有86家为国有企业;在前 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为379家,占75.8%。可以看出,垄断对上市企业绩效影响依然显著。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恰好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与融资服务的。
已经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事实上是亏待国民而便宜洋人的。两年多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直言:“至2005年底,在海外上市的近310多家中国企业的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亿美元,……其中80%都是具有垄断性资源的优质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均是以低市盈率在海外上市,价格比国内资本市场同类企业价格低20%以上”,“1993年至2005年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至少600亿美元”。
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继美、日、英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 2007年度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交易所新挂牌上市的1739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已达227家,居各国之首,而澳大利亚和美国分别为189家和178家,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而在这227家新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占中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仅有33家。相比国有企业,这个数字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但中国民营企业界却为之欢欣鼓舞,甚至激动不已。显然,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歧视与失衡。
人们不禁要发问:A股市场的根本功能究竟是什么?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为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服务、为国有资产增值服务、为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服务、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服务(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虽然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事实却很难证明这一点)?还是为成长性竞争企业的融资服务、为投资人的利益服务?
政府能够从资本市场中获得什么?我们惊异地发现: 过去5年里,国有垄断势力得到恢复和强化,石油、化工、电力、钢铁、汽车、铁路、电信、民航、邮政等国有垄断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张.而这种垄断势力的扩张恰恰是通过资本市场得以实现的。
究竟是 “国退民进”? 还是 “民退国进”?政府究竟希望从资本市场中得到什么?是印花税收入、证券公司营业税,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资本利得税收入?或者是把亏损和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包装改造成能够获得源源不断之收入来源的提款机,这似乎比从银行贷款方便和有利得多。
现在已经到了让民营经济获得平等竞争机会的时候了!我认为,与其将未来大量上市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混杂在一起,不如索性单独为民营企业融资开设一个C股市场,地点可以设在浙江省温州市。进入门槛可以放低,突出强调自主创新、发明专利、创业竞争机制和特色经济,最终在事实上形成与A股、B股、H股市场相抗衡的竞争机制。
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制度重建,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的。靠利好政策或者 “救市”政策终非长久之计。中国股票市场的未来趋势是 “多市合一”,还是 “分道扬镳”?实在值得大家深思再深思。
笔者相信,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必然是侧重长期收益的价值投资之载体,而非深受制度约束和政策煎熬的、开放和竞争程度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的、总要不时曝出些发行与交易内幕的畸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