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研究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 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请为投资找个理由
    不能让海外赖账拖垮国内企业
    警惕农产品价格回落后“反弹”
    治市胜于救市
    升值是比加息更适宜的货币政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治市胜于救市
    2008年07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魏巍
      上证观察家

      政府的最大责任是治市而非救市。从各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股市下跌时都是问题充分暴露之时和制度完善之时。治市给股市、给投资者带来了双重希望。一是资本市场制度更健全和完善。二是股市泡沫被充分挤压。治市不仅可以达到比救市更好的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救市所带来的副作用。

      ⊙魏巍

      

      成思危作客央视解读经济热点时,被主持人白岩松问到救市问题。成思危回答说:“我认为救市本身,它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政府救市怎么救?拿钱买股票,那也不可能,把国家的钱拿来解少数人的套,不可能这样,所以只能治市而不能救市,政府要把市治理好,而不是直接拿钱去。”

      此观点引起很大争议,但我深以为然。

      在股市持续下跌,与越南股市并驾齐驱“表现全球最差”的情况下,有许多人再次要求政府救市,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如成立平准基金等。所谓平准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机构以法定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市场的剧烈波动,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不可否认,平准基金在国外的确有成功的例子。但是,许多人(包括专家)在建议成立平准基金干预股市时,都忽略了平准基金存在必须依赖的两个重要前提:其一,市场监管严格,透明度高,基本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二,政府的干预受到系统的监督和制约。

      倘若没有这两个前提,平准基金直接进入股市,其功能可能从“熨平市场剧烈波动”转变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使股市波动更为剧烈。在我们这样一个政策深刻影响股市走势的市场,平准基金背后所依托的强大权力资源,必然引起市场的跟风,从而,使平准基金一呼百应。平准基金入市,则投资者蜂拥买入,推高股价;平准基金抛售,则投资者慌不择路地出仓,使股市迅速步入下跌轨道。这样,股市不是更加剧烈的暴涨就是更为剧烈的暴跌。从而,背离“熨平市场剧烈波动”的初衷。

      而且,在平准基金运作过程不透明的情况下,它很容易走向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尤其在政策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股市,当平准基金进入市场,政府还能够保持中立吗?倘若平准基金失利,政府必然利用自身权力资源优势出台更有威力的政策,以扭转股市的颓势,这会否引发一种行政资源庇护下的利益输送行为?即便没有这一点,它至少也在事实上对广大普通投资者构成利益争抢,甚至对一些投资者构成不公。比如,一些洞悉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投资者,因预料股市会下跌而选择空仓,政府突然救市等于剥夺了这些投资者低位建仓的机会,在事实上对他们造成了不公,改变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选择机会。

      假如平准基金救市亏损怎么办?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考虑。毕竟,我们现在的股市市值已经非常大,倘若救市,需要庞大的基金,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深沪两市总市值去年底达到32万亿元,现在也有17.80万亿元,救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倘若失利,这个损失如何化解?有关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很多。例如,台湾平准基金就曾一度亏损总额超过50亿美元。由于平准基金的准财政性质,这部分亏损将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一方面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由全体纳税人代替股市投资者承担股市下跌风险也将引发公众强烈的质疑和批评。还有,在缺乏制约与监督的情况下,如果平准基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股市中逐利而不能自拔,背离其“熨平市场剧烈波动”的初衷,危害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又怎么办?

      因此,政府救市应当慎之又慎。

      当然,不救市并非代表不作为。政府的最大责任是治市,即通过建立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的规则体系,促使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使所有的市场投资主体公平地博弈。任何市场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投资者信心恢复和增强的过程。

      安然事件曾经给美国股市蒙上一层阴影,但随后,美国对公司治理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规定上市公司要在公司董事会内部成立审计委员会;规定上市公司的CEO和CFO在递交给美国证监会的财务报告上,须同时附上书面申明,以保证递交的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地反映该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等等。这些纠错或补漏措施,有效地纠正了此前市场中存在的漏洞,使美国股市摆脱安然事件的阴影,重新赢得投资者信赖,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事实上,从各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股市下跌时都是问题充分暴露之时和制度完善之时。因为,在股市下跌尤其是持续地非理性下跌的过程中,往往引发各个市场主体、政府对现有制度缺陷进行深入的反思,更直接和充分地发现相关制度漏洞。而这些问题在股市上涨的过程中都容易被遮掩。我们不妨对照一下,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的大牛市中,市场中的问题比现在要多,但有多少人能够发现并真正关心这些问题?而在股市进入下跌轨道之后,一切问题都暴露无遗。也因此,在股市下跌过程中,中国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的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以促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法规,并对诸如老鼠仓、内幕交易这类行为,进行了更严厉的查处。

      这些治市措施其实给股市、给投资者带来了双重希望。第一,资本市场制度更健全和完善,确保股市健康发展的规则体系日益确立和刚性,为股市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制度根基。第二,股市下跌的过程也是泡沫挤压的过程,而挤压出泡沫的股市更健康和充满活力。7月1日,上交所盘后公布的数据显示,沪市平均市盈率已经降至19.98倍,首破20倍。如果从估值的角度来看,A股2008年动态市盈率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已经合理。如果考虑到我国是一个GDP增速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中国股市已经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这意味着,股市发展有了两大重要的基础作为支撑,治市虽然不是救市却远胜于救市,因为它不仅达到比救市更好的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救市所带来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