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上证研究院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特别报道
  • A4:特别报道
  • A5:特别报道
  • A6:产业·公司
  • A7:公司调查
  • A8:特别报道
  • A9: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股金在线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7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0版:基金·私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0版:基金·私募
    阳光私募: 盛夏6月苦过寒冬
    私募也做
    年中净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私募也做年中净值?
    2008年07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历来只在公募基金上发生的“期末净值大战”,今年年中在私募基金上也悄然出现。

      6月30日,年中收盘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一只内蒙古的资源股突然出现了直线拉升的状况。

      在临近收盘的最后3分钟里,该股连续出现30万股以上的买盘,将该股交易价在最后一分钟一举拉升了3.58%,直至收盘。短短几分钟,该股的成交量占到了当天的10%以上。更有意思的是,该股在此后一天,股价又顺势回落了4.4%,这样价格又回到了前期的平台。

      察看该股的1季度末持股名单可以发现,除了1家券商外,该股的前3大流通股东为同一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3期理财产品,投资规模分别在1000万元不到至1600万元之间。预计相关股票会占到理财产品10%上下的持有市值。

      显然,如果该信托产品继续维持此前投资状况的话,该股票年中异动的潜在得益者很可能是上述理财产品。比如因此而获得业内排名的提升等等。

      尽管从目前看,尚无法完全确定私募产品净值操纵的行为确实已经发生。但是,对于行业和规模日渐扩大的私募产品来说,有关净值操纵的行为,确实应该提到台面上来。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私募基金通过信托产品“阳光化”以后,市场和投资者对于相关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大。而通过净值良好的阶段性表现,有部分私募基金公司已经实现了相当快速的扩张。因此,在期末净值表现的经济意义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不排除有私募基金开始操作净值的可能。

      而且,私募产品目前并未纳入到严格、全面的监管体系中来(这某种程度上亦是他的活力之源)。因此,作为监管更为宽松、投资更为集中的情况的理财产品,私募产品在进行净值操纵的时候,可能更加容易。而且,对于产品净值的短期影响也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私募产品没有“双十限定”的时候。

      其三,上述情况还涉及一个潜在的前景。就是当个别阳光私募产品出现一些不理性、不合规操作的时候,如何及时监管、如何及时惩戒、避免害群之马最终危害全行业发展的安排。是完全依靠产品投资人乃至市场自身来发现这个缺失,最终来纠错?还是通过强化信托人的责任和权利,来实现行业的自律?或者是实施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都值得大家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