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特别报道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人物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房价下跌不会影响金融安全
    G8峰会难以扭转农产品价格走势
    让上市公司重务正业
    宏观调控要正视经济下滑风险
    油价飙升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吗?
    燃油税不开征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调控要正视经济下滑风险
    2008年07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由于总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收缩,宏观经济有下滑的风险,在抑制通胀压力的同时,保持适度的总需求,使经济不至于衰退,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适当的调整,总的框架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的结合。

      ⊙王福重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显示,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一致合成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继续下行,经济景气呈持续高位回落的态势,报告据此认为,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解除。

      这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央行连续不断提高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利率相互叠加的结果。如果没有美国次按危机、美元疲软、油价高企、粮价上升,继续执行单一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仍是适当的,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不期然地使原本纠正经济过热的目标可能提前实现,而且有可能会矫枉过正,造成经济下滑。所以,未雨绸缪,防止经济衰退,应引起宏观政策部门的高度注意。

      在短期,宏观经济的繁荣和衰退,都是由总需求决定的。所以,无论是控制通胀,还是阻止经济衰退,其核心都是调节总需求。

      总需求的“四驾马车”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个方面最近几个月的变化,都提示了经济下滑的信号。

      先看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性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一是资产性收入。就劳动收入而言,最近几年,居民的劳动收入并无明显增长,而随着CPI 的不断上升,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实际税负的增加,相当多的居民实际工资收入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居民的资产性收入主要是储蓄所得和股票市场的收益。由于银行的实际利率一直为负,储蓄所得利息几近于无。而股票市场的持续下跌,已让绝大部分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剧,导致多数居民的消费增加无望。

      再看企业投资。企业投资意愿与财政、货币政策直接相关。虽然贷款利率是负利率,但是由于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抑制,企业特别是对经济增长具有最大拉动作用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越来越困难。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压力下,多年一直高涨的企业投资需求终于被打压下来,今年头6个月,企业的投资一直下滑。投资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房地产投资,目前它已出现回落的苗头。总之,总的投资需求下降了。

      政府购买,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相反,五年来,全国财政收支都以两位数速度增加,远远高于GDP 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的增长速度。在GDP的分割比例中,财政占有了过大的比例,企业和居民所得相应下降,这种情况不能说是正常的,更不可以持续。现在,无论以微观的企业税负,还是宏观的总税负,以税收占GDP的比重为标准衡量,我国的税收负担水平已经居世界较高水平,中国的总体税负确有下降的必要和可能。所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张国内总需求的传统做法,不宜再继续下去。财政改革的内容不应该是继续增加收入和支出,而是减少收入、调整支出结构。

      最后是净出口。不必讳言,中国近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国外需求拉动的结果,否则就难以解释,何以在居民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等国内需求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总需求还在增长,以至于造成过大的通胀压力。今年前6个月,由于人民币的升值,美国次按危机,国外需求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很多出口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破产。同时进口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粮食等进口增加更为明显。两者相抵,净出口下降,在短时期内,这种下降的势头不会发生逆转。

      综合以上四个因素,总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收缩,宏观经济有下滑的风险,在抑制通胀压力的同时,保持适度的总需求,使经济不至于衰退,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国外需求发生变化,短期内又难以继续增加的时候,扩大国内需求,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应该成为未来保持总需求的主渠道。为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适当的调整,总的框架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的结合。

      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第一是减税,特别是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放松税前扣除标准,以便让消费者增加可支配收入,保持较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时使企业增加税后利润留存,保持适当的投资热情。第二,增加对个人的转移支付,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让这部分人群在CPI不断攀升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较大幅度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的人群的工资水平。另外,中国有至少一亿股票市场投资者,为了提高居民的资产性收入,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的证券市场,显得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