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规划超预期 产能过剩“阴云”笼罩汽车业
    经销商提前“过冬” 整车企业“唇亡齿寒”
    黑暗的六月
    资金链绷“裂” 汽销商倒闭暗潮涌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规划超预期 产能过剩“阴云”笼罩汽车业
    2008年07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宦璐
      ⊙本报记者 宦璐

      

      最近,发改委集中批复了一批汽车项目。

      上周,在发改委官方网站上最新挂出的第166批新车公告中,新马6、08款福克斯、比亚迪F1以及两用燃料轿车等重磅级新车上榜,它们上市的步伐已越来越近。据粗略统计,此次获得准生证的新车约为40款。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公告中,还有一大看点:浙江民营车企新军众泰汽车旗下“众泰”品牌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其一款1.6L轿车获批。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再添一匹“民营黑马”。

      而在6月10日,广汽自主品牌已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根据相关批复,广汽自主品牌项目建设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规模为年产整车10万辆、发动机10万台,二期规模为年产整车20万辆、发动机25万台,总投资38.053亿元。

      在今年下半年车市明显将进入“拐点”的危险关口,业内人士提醒,产能过剩的“悲剧”不该再次重演。

      

      产能过剩并非“一朝一夕”

      早在2007年底,各车企纷纷宣布了其2008年产销计划,其中,2008年达到或者超过百万辆规模的车企有一汽、上汽、东风(加上收购哈飞的微车产量)、长安集团,外资汽车巨头大众也高调宣布今年将超百万辆。此外,通用汽车旗下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两家相加,也能轻易实现百万辆的规划。尽管自主品牌在过去的一年里高开低走,但吉利仍然计划疯狂扩张,2010年产能将达100万辆;比亚迪也喊出了2011年产能达85万辆的口号。在这种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各企业尤其是外资巨头纷纷制定了扩产增能的计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早在去年就预测,2008年汽车产能将达1500万辆。而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重新测算,今年车市的增幅已经从20%降到15%,增速放缓已经不容置疑。照这个速度计算,今年中国车市的总量乐观估计为1020万辆。很显然,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中至少有500万辆的投资是处于过剩状态。

      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汽车工业的投资回报率也将大打折扣。A.T.科尔尼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孙健对上海证券报表示,当产能过剩率达到70%以上时,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不是“拐点”了,而是进入真正的停滞状态。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产能过剩在汽车业内专家眼中分为两种:产能绝对浪费量和相对浪费量。资深汽车营销传播人士汪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产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非主流公司,实际产能和市场占有的差距太大,二是一些公司盲目扩张产能。两者的差别是,前者主要是指一些连一期产能都利用不足的,比如昌河、哈飞这样的公司。比亚迪也盲目扩张了。这些公司可能太过自信。当然,国内汽车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还跟全球金融的变化、北美次贷危机造成的需求锐减,以及高油价等有关系。”

      汪先生指出,产能过剩的酿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哈飞在深圳建了一个40万辆的生产基地,这个基地在产能利用率上有多高是个问题。简单地计算一下,哈飞一年销售多少?实际产能多少?像昌河,我算了一下,他们的产能在35万以上,但销量一年也就15万不到。另外,昌河在九江还有一个规划中的15万产能用地,早就圈好了,按一步规划,两步实施,规模是30万轿车和30万发动机。目前已经建成的是第一期,还有一大片空在那里。一期是2005年建成的,二期没敢继续建。产能过剩问题显而易见。

      另外,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对国内汽车销售造成不利局面。受次贷风波影响,美国汽车消费持续疲软,加之美元贬值,中国今年下半年的汽车出口情况不容乐观。雷曼兄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最近发布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产出增长过多依赖出口和投资,一旦全球经济出现明显放缓,外需减弱,不但出口行业的产能过剩会明显暴露,而且与出口相关的投资也会冷却。这会通过第二轮的投资减速来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的严重性。

      

      结构性过剩需政府加强引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发改委工业司认为,按照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计划,2010年全国汽车规划产能将大大超过预期市场需求,必须加以引导。

      对于未来产能过剩将出现多大程度的过剩,以及过剩会造成哪些影响,汽车行业评论员张志勇给了本报记者一个判断:首先,关于“拐点”。他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拐点”分两种,一是增长率的下滑,但是市场仍然在增长,二是增长成负数。因此,产能如果说过剩,也不完全是因为“拐点”的出现。

      其次,他认为,其实目前的过剩确实存在,但是不是从总体上说的,而是结构性过剩。这才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总体过剩与否,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如果要治理过剩,就必须分清到底是什么类型的过剩。比如,厂商数量过剩,洗牌是肯定的。”

      要治理汽车行业结构过剩的问题,他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国家政策方面的掌控,必须在批复项目上严格把关,不能自己总认为过剩,却还在批复更多新的项目;二是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主导重组,国家可以在有关政策上起到导向作用;三是对于国有企业,则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

      张指出,比如一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安,都是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只能是政府主导。最近的上汽重组可以说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另外,业内人士提醒,“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高油价对新能源车的开发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也要防止国内出现新能源汽车项目一窝蜂上马、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的迹象。”

      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从去年底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业界分析指出,《规则》的出台,令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实现了有章可循,也更利于规范目前良莠不齐的新能源车投资项目。新能源车也要“准生证”,说明国家正想打好产能过剩“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