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永续发展之道:概念从模糊到清晰
    王石为什么
    会犯“青涩”错误
    更多些脚踏实地 更多些差异化
    物质性惩罚VS 信用簿登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王石为什么会犯“青涩”错误
    2008年07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育琨 沈飞昊
      ◎王育琨

      管理专家,

      《经理人》商学院院长

      本栏上篇“做企业就是讲故事”引发了一些企业家的共鸣,也引来网友的批评。网友说,中国不缺讲故事的人才,现在最缺的还是能做实事的人。我同意这位网友的意见。一旦离开做企业的本真,就容易把故事讲砸。王石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王石虽然没有任正非、史玉柱、马云那样尽可能多花时间投入到客户中,但是他把握住了亲和力的密码,通过登山、社会公益活动,塑造起了万科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品牌。可5月15日晚上,他在电脑上敲下一些令他终生后悔的话,激起的唾沫几乎要把他淹死:万科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没有聚光灯,也没有人给他做功课,“换位思考”,“以心比心”,这些都曾经是王石的法宝,却在那一刻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一刻,他把故事讲砸了。于是万科股票下跌,员工不满,社会失望。

      骂声中,王石坐不住了。他奔赴灾区,目睹一幅幅惨绝人寰的景象,惭愧地低下了头。在6月5日的临时股东会议上,王石说,“在这里我向各位股东无条件道歉,不做任何辩解”;“我虽然快60岁了,但对于大事情的处理,还是显得很青涩。”用“青涩”来形容快逼近花甲的王石,无论如何看上去都不妥当,可细琢磨起来,还真有道理:王石没有把握住现代企业的商业生态。

      企业不再是几个人的牟利机构,而是社会公器。如万科那样有影响力的企业,实际上已成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机构。在重大灾害面前,万科和王石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不下于一个省市或部委。诚可谓,能力越大,道义越重,责任越大。王石不知道,万科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机构,不能在每一个环节都追逐纯粹的利润,并视其为正常使命。

      没意识到万科已是最有影响力的公共机构,也没有看清楚今天的商业生态,怕是王石的两个“青涩”错误。

      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手段的发达,使得数以亿计的人以前人无法想象的方式沟通,企业的商业生态由此而变。以前,也有人扯着标语找万科闹事,但是只要地方政府干预和媒体不曝光,事情很快就过去。而现在互联网在第一时间能够把王石随意敲下的想法传遍各方。万科有着庞大的预算应对各种传统媒体或公关公司,而面对亿万网民却束手无策。

      一手缔造了超级金融企业集团的桑迪·韦尔,醉心于以小吃大。他一直偏爱收购拥有一流品牌的公司,很少介意纳入一个更有名望品牌整合压力。他承认运气,更坚信那些支撑他做事的十大原则:机会总是埋在危机最深重的时候,一起学习、一起创富,让你的不安全感为你服务,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忌妒好品牌,直觉是培养的不是天生的,要勇敢也要脆弱,着眼大局不放过细节,悲悯心将带来极大的回报。这些看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简单原则,却使他能够在并购整合的滔天巨浪中信马由缰,创造出花旗集团这样的伟大公司。

      当年桑迪·韦尔大意失荆州,将公司卖给美国运通并成为运通公司总裁之后,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挫折。他后来总结说,那是栽在了缺乏团队合作、官僚主义和各霸一方的管理文化上。由此,他明白了创建一个以团队为中心的文化的重要性。在组建新花旗集团时,“一起学习,一起创富”成了花旗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他一面与员工订立“血誓”,使员工广泛持股,高层管理人员持有大部分股票直到退休,一面坚持一种非正式的决策方式,鼓励团队坦率而充满激情地提出问题。由此建立起一种团队文化,管理人员对他们发现的问题负有全责,并负责解决问题。

      去年刚刚接任执掌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唐双宁,同样对生活哲学有着坚定的信仰。这个当30岁得子时兴奋得不知道干什么就满大街跑的人,脚蹬布鞋,一个人来到光大。他确信,没有没用的人,只有没有用好人才的领导。在他的世界里,哲学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问题,当然也可以帮他啃得动光大集团这部天书。

      唐双宁也决心要重塑光大文化。真可谓文化如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他看来,业务是枝,体制是干,文化是根、是魂。不解决人的问题、魂的问题、根的问题,业务暂时发展了也会反弹,体制改了也不能长久。跟桑迪?韦尔着重于股权激励和决策方式激励不同,唐双宁一双布鞋走网点,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红楼梦》里“好了歌”那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的境界,让他看什么都有了一抹灵明。或许,当一个人悟透了生命的意义,就可以回归本原,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保持警醒,就会专注于细节中一刻接一刻的创造了。

      桑迪·韦尔和唐双宁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能用一般生活常识和哲理,把烦闷业务的意义讲解透彻,捕获一大批相关利益者的心。中国企业家想投资经营世界一流品牌,怕是首先要锤炼用生活哲理讲故事的本领。当然还要有点唐双宁式的超脱与自信,且看他的《抒怀》:

      “笑大洋,潮头立;轻挥手,彤云去。看涛卷残阳,水吞硕桔。

      天若不驯鞭老天,地若违意抽大地。咫尺世界掌中泥丸,任君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