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永续发展之道:概念从模糊到清晰
    王石为什么
    会犯“青涩”错误
    更多些脚踏实地 更多些差异化
    物质性惩罚VS 信用簿登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更多些脚踏实地 更多些差异化
    2008年07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明 沈飞昊
      ——“我看国际金融中心”之四

      ◎张 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

      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尚未结束、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背景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金融与实体经济更好地匹配,中国可以构建四个层次的金融中心城市:第一梯队香港、第二梯队上海与北京、第三梯队深圳和天津、第四梯队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等区域性金融中心二线城市。

      中国究竟需要几个国际金融中心,至今仍是个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国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国家,构建若干个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以更好地打通曾经被阻塞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富余资金,更加有效地利用外国资本,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除地区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尚未结束、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背景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金融与实体经济更好地匹配,中国政府可以构建四个层次的金融中心城市。

      从现实来看,目前位于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第一梯队的,只有香港。由于中国内地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下的证券投资尚未全面开放,因此,无论上海还是北京,目前都不可能成为动员全球资金为全球经济增长服务的“世界金融平台”。而 “一国两制”的香港,恰好具有京沪不可替代的优势。香港资本市场既对全球企业开放,也对全球投资者开放。由于香港金管局实施联系汇率制,港币和美元在固定汇率下可自由兑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阻碍国际商品、服务与资本流动的汇率风险。进入21世纪以来,香港联交所已成为中国内地企业上市的重要平台之一。据《金融时报》报道,目前在恒生指数10.6万亿港币的市值中,已有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在中国资本账户彻底开放之前,香港将持续扮演中国内地与全球自由市场对接的一个平台。人民币通过与港币的自由兑换,来间接实现人民币本身的自由兑换,也许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此外,香港既有着百年以上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以及深厚的人力资源积淀,又通过CEPA与内地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机制。因此可以预见,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香港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位于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第二梯队的,无疑是上海与北京。这两个城市目前的定位是,动员国内外资金为全中国经济增长服务的全国金融中心。上海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国内最重要的一批交易所,交易范围涵盖股票、债权、期货、外汇与银行间贷款,北京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一行三会以及一大批金融机构和央企总部。上海的优势在交易与市场,而北京的优势在政策与方向。然而,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更为充分的沟通与协作,目前上海与北京也在对方的传统优势中相互渗透。上海试图通过央行二部的建立来复制纽约联储模式,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纳入其中。而北京试图通过建立石油交易所、全国性知识产权市场以及股权转让的OTC市场来淡化上海在市场上的优势。这种竞争中的相互渗透,将会模糊上海以及北京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深圳和天津则位于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的第三梯队。目前中国经济有三大增长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长三角领域由于上海的存在,已经挤占了其他城市成长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空间。环渤海领域虽然有北京,但是作为政治中心,若干金融业的创新和试点很难首先在北京推行,因此曾经具有骄人金融业发展历史的天津顺理成章地获得了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深圳对应于珠三角,天津对应于环渤海,两个城市都有发展为发达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潜质。然而,这两个城市又都不甘心仅仅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毕竟,深圳有着覆盖全国的股票市场,而天津有着中央特批的金融创新政策。不过,考虑到目前深圳股市的总市值仅为上海股市总市值的四分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重要企业均首选上海和香港上市,深圳股市的地位将会进一步衰落。即使创业板能及时推出,也很难扭转这一大趋势。如果天津的政策优惠不能尽快落实,那么随着其他城市陆续获得类似政策优惠,则天津的“先行先试”优势可能消失殆尽。

      位于中国金融中心城市第四梯队的,是有可能成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几个二线城市,例如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等。成都和重庆都有可能成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郑州和武汉都有可能成为中部省份的金融中心城市,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方面,上述城市之间已经展开了激烈角逐。相对而言,西安和大连面临的压力较小,西安有望成为中国西北部的区域金融中心,而大连有望成为中国东三省的区域金融中心。不过,所有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都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在来自全国金融中心或者发达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强大“虹吸效应”下,本地的企业、人才和资金都可能流失。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可能选择到国际市场或者全国市场融通资金。因此,这些区域金融中心更加现实的选择,是努力成为本地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平台,以及利用区域内外资金为本地基础建设融资的平台。

      对中国各大城市而言,在构建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脚踏实地胜过好高骛远,差异化胜过同质竞争。对政府而言,应尽快出台并发布一个在中国系统建立多层次金融中心城市的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