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金融·证券
  • 4:时事·海外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钱 沿
  • 9:专版
  • 10:书评
  • 11:信息大全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7 月 12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书评
    经济学思维方式
    跳出了哪些常规
    战胜市场
    不如买下整个市场——评《长赢投资》
    《大灾难后的金融变局》
    《赢遍全世界》
    “双十协定”签字前,闪过一个危险火星——读《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群氓之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学思维方式跳出了哪些常规
    2008年07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飞雪
      ⊙胡飞雪

      

      在提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可惜,很多对经济问题有强烈意见的人常常不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经济事务。公众意见通常关注公众政策的明显后果,但是经济学思维方式不仅关注公众政策即时的后果,还试图阐明其无意后果,这些后果是长期的,通常是隐蔽的。强调无意后果,这让人们在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日常却复杂的问题时具有了“跳出常规”的特点。

      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作者是美国三位经济学教授,他们反复强调,经济学思维方式看重个体,因为实际上只有个体在选择,在决策,一切社会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成见有立场有追求有思维有盲区的个人。

      边际分析

      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一词来指代所谓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某知名作家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位小伙吃馒头,吃到第五个时,说吃饱了,还说如果一开始就吃这第五个,就不必吃前四个了。这位作家有所不知,这第五个馒头就是“边际馒头”,如果他懂得边际分析,他就能很好地解释那位他所记述的小伙的“可笑”。所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所有事物都依赖、受限于其他事物。“非此即彼”的常识性错误可以休矣。

      沉没成本

      对于一个成熟的股票投资者的标志之一是能够“忘掉买价”的观点,有人连连摇头,大惑不解。其实,读了本书对“沉没成本”的分析,我想谁都能明白“忘掉买价”的极端重要性。你为买入股票而付出的钱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所谓的“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是与未来的经济决策(比如卖掉股票)无关的。过去的就过去了,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或云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银广夏这只曾被吹捧为“中国第一蓝筹股”的股票其价格曾高达32元,在漂亮画皮被揭穿后,其最低价曾跌至2元以下。你如果不幸持有了这个股票,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忘掉卖价”,不论30元,25元或18元、7元,总之赶快卖掉,即使你以6元卖掉,也正确,也叫解套。因为炒股就是炒预期,当预期股票在未来会下跌时,就该毫不迟疑地卖出,而不要管是以什么价格买入的。“沉没成本”的微言深意实在值得股市中人好好琢磨。

      三种权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细化的、具体的,本书作者把个人权利区分为三种,即实际权利、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如果市议会颁布法令,规定在城市公园里,宠物狗的主人必须用皮带拴住他们的宠物,并且必须清理狗遗留的粪便,这样,市议会就赋予了市民享用清洁公园的法律权利。但是,如果警察不能有效地执行这项法令,而且很多养狗人完全无视这个法令,那么,居民实际权利就与他们的法律权利产生了分歧。公园游客把哪种权利看成是自己的实际权利,将决定他们是否会脱掉自己的鞋子。如果他们没有脱掉鞋子,而且愤怒地表示她们“有权”拥有一个没有狗粪的公园,那么,他们是在维护一种道德权利,一种他们认为应该享受的权利。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权利是社会行为,因此,它们取决于拥有相应责任的他人的认同。权利总是相对的,所谓绝对的权利是不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看看周围的现实,宪法文本中写明的很多公民权利之所以会虚悬起来,道理就在这里。

      美 德

      个体的行为,会造成外部性,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尤其在工业化社会的城市里,人们每天和成千上万的人互动,外部性迅速增多。一般人学会了忽略大部分人带给他的负外部性,也很少在意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计划外成本。限制负外部性造成问题的第一步,是培养公民体谅、礼貌、谦虚和容忍的美德。这些美德缺位,文明不可能存在。如果人们斤斤计较坚持要得到他们认为有权得到的任何东西,文明就会让路给战乱。如何在美德不足的地方培养美德呢?这超出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的边界。但是,本书作者又明确提出:“所有解决外部性制造的问题的其他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这些美德为先决条件的。”作者列举的解决外部性的办法有:协商、通过裁定减少外部性、通过立法减少外部性、征收排放税、有条件的许可。解决外部性,美德这种富于弹性的力量重要,准则这种硬性的东西也重要。

      公共利益

      很多的人常常不假思索地认为“政府是为了公共利益行事的”,但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这种观念缺乏现实依据。本书作者把“公共利益”定义为“在每个人都信息完备并且公正的情况下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这个定义实在太严酷。但否定“公共利益”的存在又不符合所有人的道德情感观念,卢梭曾说,公共利益就是正义,但这样说还是笼统,所以笔者以为:没有纯粹的公共利益,只有最接近于公共利益边界的私人利益,最接近于公共利益的私人利益就应该是最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这叫退而求其次。

      公共利益之所以难以存在,原因在于在“民主政治进程中,事情的逻辑是将收益集中在组织良好、信息完备、获取最多利益的少数人手中,而将成本分散到没有组织、信息缺乏、得不到什么利益的个人身上……政府政策往往受到特殊利益的支配。政府政策不是由公共利益引导的,而是由永无止境的一系列极度褊狭的利益引导的……政府不像阿拉丁的神灯精灵,总是服从命令,总是成功地完成主人让它做的事情。不幸,在世界上有太多的国家,掌权者总执著于扩大自己的权力和财富,他们制订的政策对于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完全是灾难。但是即使是民主政府——其官员都是定期经由选举产生的,也未必按照这些官员自己所倡导的公共利益行事。”本书更多讲的是美国的国情,在其他丛林社会,情况怕还要糟糕。

      石 油

      论及造成一国贫富的原因,大多数人会从既定因素和地球的自然资源方面去考虑,但是,本书作者以石油为例来说明,从世界范围内看,国家贫富的差别性原因不是“物品”,而是“想法”。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毫无使用价值,是人类的才智最终发现了让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方法。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说:“资源更多地产生于人们的头脑,而不是大地和空气。”西蒙的意思是,发现和使用这些资源要靠人类的头脑。电脑芯片中硅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人类知识和才智的继承和积累的结果。中国是开采使用石油较早的国家,宋朝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即有祥述。但最终使石油成为现代工业社会血液的因素还是出现在欧美国家,何也?笔者的看法是,自宋、明、清以降,中国官本位势力压倒一切,农民、工人、科技人员这些第一生产力梯队沦落为边缘力量,财富生产和分配严重颠倒、畸形错位,因而造成做蛋糕的不如分蛋糕的有实力、有尊严、有面子的悲剧性局面。有数据显示,自然资源多寡不是决定一个国家财富多寡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反而经历了经济高增长,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获得高增长,是输在了制度环境上。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美)保罗·海恩

      彼得·勃特克

      大卫·普雷契特科 著

      马 昕 陈 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