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产业·公司
    前5月医药业利润增四成 凸显三大问题
    中移动青岛TD网20日放号
    终端销售全面启动
    俄有意携手中国研发客机
    北京苏宁上半年
    开店数追平去年
    “中国式大片”产业发展隐忧丛生
    东风悦达起亚销售总部拟由沪迁宁
    伊坎提交雅虎新董事名单
    世茂集团资产整合
    进入冲刺阶段
    现代汽车商用车出口创新高
    上半年国内市场
    小排量SUV获青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式大片”产业发展隐忧丛生
    2008年07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薛明
      《赤壁》巨幅电影海报 资料图
      ⊙本报记者 薛明

      

      中国的电影市场看来需要冷静一下了。

      在以《赤壁》为最新代表的中国式大片引领产业热潮时,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从现有结果看,大片若囿于投资规模的盲目膨胀,则无法有效提升影片品质;同时,中国电影市场的狭小规模会进一步制约此类大制作的成本回收,使一些制片方不得不利用行政手段清空档期,维持票房。看似喧嚣的中国电影产业,实际正面临重重隐忧。

      

      投资规模盲目膨胀

      从《英雄》、《无极》到《赤壁》,中国影片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炒作投资额度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最新上映的《赤壁》共有多达17家出品方,中影方面对外宣布,影片的资金规模已膨胀至8000万美金,即超过5亿元人民币。此前舆论普遍认为巨额投入源于古装战争场面耗资巨大,但专家表示,更大原因可能是为了满足众多投资者“分一杯羹”的要求,资金涌入显得十分盲目。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就是很少有电影能真赚钱。所以碰到一部可能赚钱的片子,大家就都把钱往一个筐子里扔,希望能分一杯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尹鸿表示,从现有经验来看,巨额的资金未必真正消耗于影片制作中,影片质量并未达到应有的理想状态,“各方面都比较平庸。”上海联和院线有关人士介绍,“从观众反应来看,该片符合中国大片的一贯风格,票房在口水中高升。观众好像在自觉参与‘大家来找碴’的游戏,过程笑声不断。”

      

      成本回收压力大

      2007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达33亿元,但根据美国电影协会公布数据,同年美国电影总票房为267亿美元,我国市场规模尚不及其一个零头。因此,市场容量是否有可能消化巨额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般来说,作为影片收入重头的票房,由制片、发行和放映三方进行分账。据参与《赤壁》发行的业内人士介绍,分账通常由放映方占大头,比例高时能达到70%,而制片方则相对弱势,比例为30%-35%左右。上海联和院线表示,此次作为主要制片方的中影因为强势,所以分成比例达41%。

      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翁立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赤壁》两集国内总票房若能达到6亿就是“非常非常满意的成绩”了。若以期望中的最好成绩6亿票房以及41%的分成比例计算,包括中影在内的制片方能取得约2.46亿的分账收入,不到总投资额一半,必须依仗海外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6亿占2007年全国总票房近1/5,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这个数字几乎不可能”。由于国产影片在国外的发行网络还很弱小,也还没有产生具有高号召力的明星,纵观此前国产大片的海外发行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行政手段清理档期

      海外发行需假手与人,结果无法控制,而国内发行对于强势电影企业来说,则相当便利。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尽可能累积票房,处于强势的制片方除了利用手中掌握的院线资源进行“垂直营销”外,还动用行政手段为大片扫除竞争者,清空档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国电影业采取的方法是先重点扶植出寡头,靠一两部片子累积出高票房,然后期望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因此,在市场运作之外再利用行政措施为影片清扫障碍就成为“必然”措施,而此现象在贺岁档表现得尤为明显。

      强势如中影,影片成本回收尚且令人担忧,其他电影企业就更加需要艰苦奋斗。“资本是追着机会跑的。其实今天到场的各位,都还没有赚到钱,真正赚到钱了就不来了。”IDG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在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句话道出中国电影的盈利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