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汇率创新高或有隐忧
    布什解除近海石油开采禁令无碍油价
    大小非套现背后的暗箱操作令人揪心
    评选最差老板,也是一个视角
    服务“三农”应有所取舍
    “断供”不会引发次债危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断供”不会引发次债危机
    2008年07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冯玉国
      ⊙冯玉国

      

      深圳房价持续下跌,使一些人发现他们过去买的房子其价值正在不断缩水,甚至,所欠银行的购房贷款,超过了房子现在能卖出的市场价,也就是说,这些房子已经成了负资产,一些房主因此选择把房子扔给了银行,当然他们也不再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是“断供”。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就是大量贷款人还不了房贷,结果银行坏账剧增,引发严重危机。于是,有人担心,“断供”会引发中国式次债危机。

      我认为,这种担忧可能过于悲观。

      首先,“断供”的人数很少,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占比很小。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提供了数据显示,其房贷的烂账率大概是0.5%,比去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以前是0.2。这个数据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依然是安全的,并且,依然算得上是优质贷款。

      其次,“断供”者以炒房者为主。据央视记者调查,深圳目前断供的“有很多是炒楼客”。而前几天有媒体报道称,深圳一位炒房客在最多的时候囤积了60多套房子。另外,《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7)》显示,深圳2006年置业者中,有超过30%置业者在取得产权证后半年内转手,投机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投机客经历一次房价下跌的洗礼,才能变得理性,房地产市场才能变得理性。否则,炒房就能赚钱的结果只会进一步助长投机潮。

      实际上,即使在投机客中,“断供”的现象也仅仅是个别。比如,深圳那位囤积60多套房子的炒房客,在房价下跌后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无法应对各大银行每个月30多万的还贷压力,就把他的69套房子全部协议转让给以前的炒房团朋友。这69套房子有人接收,至少说明,还有人看好未来的房价走势,显然,个别“断供”现象根本不值得担忧。

      再次,楼市调整的范围非常有限。我们知道,除了深圳、广州等极个别城市,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仍然在上涨过程中,仅仅是成交量有所下降而已。因此,负资产的情况在国内还极为罕见,仅仅是在极个别城市出现的极端案例,不具普遍性,怎么可能引发次债危机呢?

      最后,绝大部分商品房是在2007年以前就成交的,且有30%的首付比例限制。而现在,即便跌幅最深的深圳市,其房价也才仅仅恢复到2007年上半年的水平,对银行的承受能力并不构成威胁。事实上,房贷在整个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比例本来就有限,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3月底,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仅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7%,即使以现在上升后的坏账率来计算,也远不足以对金融安全构成压力,更不足以引发次债危机。

      另外,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会有谁选择“断供”。第一,如果贷款人选择“断供”,意味着他放弃房屋产权,银行将对房屋进行拍卖,贷款人将白白损失掉首付款。第二,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第三,放弃未来房价重拾升势,资产恢复正值的机会。

      “断供”现象将开发商的暴利暴露无遗。据央视记者调查,深圳某楼盘原来每平方米单价是11000多元,最高时达到13000多元,但现在新开的三期楼盘售价只有6888元,不仅送精装修,送全套家电,还有一系列的优惠。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地价、建筑成本、税费都没有明显变化。“断供”现象再次将开发商的暴利晾晒出来,而挤压暴利的过程,同样是促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过程。这不仅不可能引发次债危机,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铲除次债危机爆发的土壤。

      因此,极个别“断供”现象不会引发次债危机,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