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封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1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金融中心:哪个层次,什么定位
    在丰田
    一线工人是主人,我们呢?
    平衡发展并非舍弃效率追求
    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与责任意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平衡发展并非舍弃效率追求
    2008年07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 铭 沈飞昊
      ◎陆 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在今天的中国,各级政府都有一个误解,似乎“平衡发展”与“追求效率”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认识不仅在理论上不合时宜,而且在实践上很可能会因此而付出不小的代价。最近几年,在行政性的平衡发展思维之下,东部的增长已经出现了放缓之势。事实上,在全球化、市场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应逾越的阶段。在这个大趋势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集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平衡,并且在平衡中促进内地和农村的发展,而不是把集聚这个大前提牺牲掉。

      然而,至少在短期内,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集聚仍将不可避免地扩大中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该如何看待这个现实问题呢?首先,政策上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要素流动(特别是城乡和地区间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在要素流动和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将经济增长的蛋糕做大,这是大前提。其次,虽然土地要素不能流动,但在保持全国耕地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资源的跨地域配置,例如允许更需要将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购买土地使用指标,这样就能够通过价格机制让落后地区分享到发达地区经济集聚的好处。如果劳动力和土地都能够通过跨地区的再配置而将蛋糕做大,中央政府向较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才有基础。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内地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内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有意识地缩小地区间发展和生活质量差距。

      笔者以为,对未来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合理状态应该是:在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上,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始终远远超出其他地区,但是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无论在城乡与区域间都不应有过大差别。在未来,如果你想要高收入、高消费,那么就去大城市,但你得忍受快速的节奏与更大的生活压力,甚至拥挤的交通和污浊的空气;如果你想充分享受安逸、空旷和洁净,那就选择小城市甚至乡村,但你得耐得住简单的生活。虽然经济的集聚在大城市得以体现,GDP主要在东部大城市周围创造,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生活质量的意义上却是和谐而平衡发展的,这是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来自内地省份的地方官员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内地应该如何发展?我总对他们说,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必须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城乡和地区间的分割依然存在,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还不充分,非农土地利用指标还不能跨省交易的大背景下,如果我是内地的政府官员,也一定会去北京争投资、要政策,因为内地省份还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分享沿海地区经济集聚发展的收益。只是,我们能不能先放下地方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想想经济集聚和平衡发展是不是矛盾,有没有可能在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先做大蛋糕,再谈如何分配蛋糕?

      事实上,经济集聚并不意味着内地将越来越落后。首先,应该再次强调,如果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更有利于将蛋糕做大,那么,它也能够为更多的地区间财政转移创造条件。其次,恰恰是在经济集聚过程中,内地劳动力能够更多地转移到东部,使得内地的人均资源(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拥有量上升,从长期来看,这是成为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生活质量差距缩小的必要条件。第三,如果经济向沿海地区集聚是因为这些地方接近港口,从而运输成本较小,那么,内地的发展优势应更应该体现在与当地资源相关的产业(比如煤矿和旅游),或者单位运输成本较低、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比如电脑芯片)上。第四,内地,特别是中部省份,到港口的距离并不太远,完全有可能加入以沿海省份为龙头的产业分工体系,承接在沿海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之后出现的制造业转移,但目前,在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的阶段,中部地区还需进一步在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多下工夫。第五,如果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并且主要服务于国内需求的产业上抢得先机,内地一些地区也仍然有可能在某些产业形成特色,在这一点上,浙江横店建成影视基地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那么,在经济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小城镇应该如何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镇规模差距比较小,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大城市还要进一步长大,小城镇也要大力建设。但是,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小城镇的发展脱离大城市。从总体上来说,小城镇的功能恰恰应该是连接大城市与农村。当大城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都不断上升之后,只有劳动生产率更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现代服务业才适宜于在大城市发展,这时,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必然从大城市向外迁移,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除非原来在大城市的制造业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否则,当大城市的产业走向设计和创意的时候,小城镇的功能一定是将其做成产品。这时,大城市和小城镇是相互依存的。此外,小城镇当然也可以成为在大城市工作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区,而大城市也将为小城镇的居民提供多样的、现代的和优质的服务。其次,小城镇将也是服务于农村的,当农业走向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时,小城镇将为农村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包括播种、包装、运输、销售,等等。

      最近,我和同事陈钊教授在将过去几年我们有关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整理成为一本书《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主要观点就是:“在经济集聚的趋势下,全局发展和区域平衡短 期内是可以兼顾的,长期内是统一的。中国必须选择‘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