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金融·证券
  • 4:时事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钱 沿
  • 9:股民学校
  • 10:法律服务
  • 11:信息大全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7 月 1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西蒙:与公众分享收藏是最大的快乐
    朱加:完美的悖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朱加:完美的悖论
    2008年07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文/深红
      双重风景 2002
      ⊙文/深红

      

      朱加的新展览几个现象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是完美的》在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安静开幕,去的人不多,几乎个个都是艺术界的重量级“老炮”;每个人看的时间不短,留连展厅都超过30分钟;评论声音却欲言又止,似乎难以简单表述。那么,朱加到底是什么人物?他的作品中有多少难解之谜?

      资历与名气的不相称

      称朱加是“当代艺术的骨灰级人物”并不过分。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进入录像和摄影创作的最前沿,以不动声色简约的记录方式和对现实冷静而强有力的介入立场,成为中国录像艺术中一个特殊的个案。稍通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人都看过这几件作品:“Forever”——把录像机绑在车轮上在北京城内骑行30分钟所拍摄的影像作品(1994);“他们有过性关系?”(1995)——将类似隐私审查的字句放在街头走过的人群中进行拍摄;一条在没有水的环境中跳跃的鱼的影像(与环境有关,1997)等等。但,很有可能你不知道其作者就是朱加。他在国内艺术界低调地有些过分。上海香格纳空间的个展之前,朱加基本没有在国内个展的纪录,甚至参加的群展也屈指可数。而海外参展履历又很丰厚,许多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三年展和主题展上都有他的作品。这也许与朱加的创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他对事物的挑剔敏感,善于自否、敢于放弃,为自己的作品设置了严密的自我审查壁垒,很多作品在接近成型前夭折了。而一旦出品,朱加也不会将某种风格定型复制,下一件作品必然是新的试验。这注定朱加不会成为高产的符号性的艺术家。

      固执与随和的统一

      现实够沉重,继续对它质疑、解构和建构无疑是更辛苦的劳作,在艺术上朱加钟爱 “死磕”。很难把朱加的创作归到当代艺术的某一类型中,他从颠覆影像的拍摄方法,以及对拍摄主体的篡改中来获得自己明确的质疑姿态。看似缓慢重复的镜头和单一恒定的叙事结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常态的强有力的挑战。不过脑子里成天盘旋这些艰深的话题,朱加却没有炼成个浑身透着哲学社会学味道的孤僻学究型艺术家,相反他十分善于待人接物,交际能力明显高于大多数另类艺术家,所以圈内圈外朋友众多。“很不艺术家”的处世方式、“很艺术家”的性格,朱加在其中找到平衡。

      为什么会选择完美这一概念来作为创作的主题?

      真实的讲,我们生活在一个趋同的社会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按照“给定”的模式生存着,人们似乎早已忘掉了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古老朴素,但又深刻哲理的一句话。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对于完美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待主观愿望、对待权利的个体阐释。我在1995年的那组照片《他们俩有过性关系?》,实际上也是对于个人主观上的判断,在那里我只是借用了“性关系”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殊概念来有所指。在今天我选择“完美”的概念,实际上都是在借用当下社会的既普遍又敏感的主题与我的判断形成一种碰撞。另外讲: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对所有人来说会产生一种距离,很有隔膜感。这本身又是一个悖论。

      为什么这 次展览过后,你找到很多朋友听他们的看法,是不自信么?

      其实没有自信与否这个概念。我注意了每个人从我的展厅里出来的反应,似乎每个人都是有话说的,但跟我对视好久不知如何说起。我觉得大家还是看出了一些问题,至少这些艺术家朋友都在考虑着相应的问题。

      为什么很多作品制作成之后没有在国内展出过?

      我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因为我需要时间,前面说过我很在意工作的结果,这就需要时间给我的工作一个沉淀的过程。举个例子:人们经常要照镜子来达到自我审视,镜子里的影像反射到自己眼睛中,其实就包含了一个时间的反射过程。尽管大多数情况我们不察觉这个过程。但这个物理过程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何况你的工作,更是需要时间来审视。

      以前采访中,你说过想要自己有一种狠劲,这股劲现在还在么?

      我所指的是作品中的实施的手段,以及你所能呈现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中独有的力量。

      有时候人需要一点自恋,我希望别人评价朱加是个很怪的人。也怕别人把我当成一个神经病。当然了装疯卖傻是另外一回事儿,就像侯宝林老先生说的相声:“有个醉鬼躺马路上,见来车说从我身上压过去,救火车来了就赶紧爬起来了”。我可能就还真的就躺着不起来了。

      交际活动会对艺术创作有什么帮助或者影响?

      我的朋友不少,但是真正的应酬交际活动并不多,还是不喜欢扎堆。不过很多朋友对我的帮助真的我不知道如何去感谢他们,

      下一步你准备创作什么?

      不好说,按既有的方法工作吧。我很庆幸在某些方向上的努力没有白费。不过我也在尝试其他的表现手法,看会不会派生出其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