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信息大全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聚焦基金二季报
  • B3:聚焦基金二季报
  • B4:聚焦基金二季报
  • B5:聚焦基金二季报
  • B6:基金·基金一周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基金
  • B9:基金·投资基金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书评
    柳传志为中国商业确立了一个标杆
    既然美与收入有关
    为何不能收税?
    金融泡沫战背后是文化冲突
    探索风险可控下的资本市场开放路径
    《憨夺型投资者》
    《走进经济学》
    《黄金游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柳传志为中国商业确立了一个标杆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杰夫
      《柳传志管理日志》

      林军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7月出版

      ⊙杰夫

      

      柳传志开始办联想时,给联想取的英文名是Legend,意为传奇。他当然不会想到,他和联想果真缔造了各自的传奇。就企业而言,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家当初只有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用14年时间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而且还通过并购IBM、更名lenovo一步跨入“准世界级”知名企业的行列,重要的是,这是一家来自中国的科技企业。而对柳传志个人来说,传奇更多是“精神领袖”、“革命导师”层面的,他的一言一行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无疑是一种激励。确实,柳传志及其联想为中国商业确立了一种高度、一个标杆——然而,当人们争相学习联想(也包括柳传志本人)好榜样的时候,却往往抓不到重点、得形而忘意。

      印象中,联想还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很浓的企业,它的成功得益于柳传志的领导。是柳传志的抱负、理想奠定了联想的视野、格局,也是柳传志的行动、谋略注定了联想的绩效、成就。过去的四通、海星、实达等,今日的方正、紫光、同方等,核心资源逐渐从高科技行业分散到传统行业,竞争力锐减,所谓的的高科技企业的特征淡化甚至消失,变得与多数国有公司一样浮躁而毫无个性,活力和生命力也迅速衰退,而联想至少现在还令人充满希望。想必这一切和是否有一个卓有成效的领导者不无关系。

      柳传志应当是一个深谙“中国式管理”的人,除了有一般创业者、经营者的商业智慧外,他更有超越常人的政治意识和权谋之术。例如他在治理联想期间,与倪光南之争、废黜孙宏斌、制衡郭为、杨元庆以及收购IBM都颇具代表性。仅就“政治观”这一点来看,柳传志不仅深得“在中国做企业,也是在做政治、做社会”的微言大义,而且还做好了企业与政府间微妙关系的文章,经受住了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未曾或不一定能承受得了的考验。

      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有其很独到的溯源,既不像张瑞敏那样取法道家学说,也没有多少从传统文化而来的借鉴,他的观念体系主要基于两个知识背景,其一便是军队和毛泽东思想,其二便是来自中科院的科研体系。这两个知识背景都要讲政治、讲纪律、讲学习,而这无形之中塑成了柳传志的人情练达、世故老练以及超强大局观和政治才能。张瑞敏、任正非、李东生、王石等,尽管在商业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政治方面却远不如柳传志,至于褚时健、牟其中、禹作敏等曾显赫一时的企业家,因为“不懂政治”最终落得个大悲大戚的悲剧收场。这三位在声名最盛时,风头还要盖过柳传志。他们都有过人的才能和胆识,只是在政治上却显得天真、幼稚。如褚时健私分公款,犯了国企的天条;牟其中吹牛不着边,一会儿是“造芯片”,一会儿是“把满洲里建成北方深圳”,一会儿是“炸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湿气息”,一会儿是“将雅鲁藏布江水引入黄河”。一个私营企业要干这么多国家大事,政府不警惕才怪;禹作敏作为“中国首富村”的缔造者,在大邱庄一言九鼎,甚至公开说,“我去掉一个‘土’字就是皇帝。”他忘了这是谁的国家、谁在领导这个国家了。相比较而言,看看柳传志是怎么说的:“我爱看足球是因为我想看中国赢球。联想做大了,大到中国和外国较劲的时候,联想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才是我追寻的目标。”从决定做自有的联想品牌,到1993年在外资品牌的压力令中国计算机行业陷入最困难境地的时候,柳传志提出“坚决扛住民族计算机工业的大旗”,联想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柳传志管理日志》尽管事无巨细地收录了柳传志对战略、对品牌、对文化、对交接班、对并购、对国际化、对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的见解,但这些言论背后都存在着柳传志对政府、对时局的审时度势和必要防备。例如他说,不要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后来改为:“不要在改革中犯错误。”)又说,(企业家的主要失败原因)一是没有把目标想清楚。有很多企业家做企业,做着做着就想向政治靠拢了,有心参与政治,结果却把企业做死了;二是一些企业家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侵犯了股东的甚至是国家的利益;三是把长跑当成了短跑。企业成长犹如跑步,倘若一万米有25圈,有的企业家为了得到眼光追逐,前5圈拼命发力领跑,力气很快用完,5圈之后便退下来。还说,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读《柳传志管理日志》,要借鉴的不是柳传志有时“土得掉渣”的管理思想(如他提出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站出画外看画”、“鸵鸟理论等),而恰恰是他高度警觉的“政治安全术”和借力打力的“政治推动法”。

      如今,柳传志的退休生活同样令人羡慕:一边继续在幕后做风险投资和PE投资,一边做着慈善让其一步步接近社会企业家的公众形象。这同样是一个高明的“政治”抉择。现在,一种全新的视野与主题占据了这位中国企业家元老的心: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造公司治理结构,调整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选聘合适的人才,强化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提升企业管理理念、流程管理和现金管理水平,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股东回报率等资本流水化作业。

      现在我们期待的是,柳传志还能做什么,还能续写怎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