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信息大全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聚焦基金二季报
  • B3:聚焦基金二季报
  • B4:聚焦基金二季报
  • B5:聚焦基金二季报
  • B6:基金·基金一周
  • B7:基金·基金投资
  • B8:基金·投资基金
  • B9:基金·投资基金
  • B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7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特别报道
    汇改三年新路标 人民币寻找均衡值
    出口型企业
    阵痛中求生存
    汇改“变奏曲”
    外储不降反升说明了什么?
    政策选择与镜像借鉴 汇改“途中跑” 通胀难题待解
    ■汇改三年大事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出口型企业阵痛中求生存
    2008年07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苗燕
      ⊙本报记者 苗燕

      

      作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的出口型企业,汇改这三年显得既痛苦又漫长。不过,出口型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自动技术创新升级,三年来,出口商品总额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随着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出口型企业所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以纺织行业最具代表性。不少企业在成本、劳动力及汇率、退税率的多重压力下,开始出现了亏损。记者在江苏调研时也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江苏省新增了2016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但同时,1066家停止了出口业务。

      压力之下,不少企业选择了通过内部挖潜提升自己对抗汇率损失的能力。除了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管理成本外,不少公司还使用了财务手段对冲汇率损失。如调整收汇结算方式、选择远期结汇业务、多币种成交等等。

      而自觉挖潜空间不大的企业,也想到了转型。广州高树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雪飞属于一位“先知先觉者”。做陶瓷出口的他,3年前预见汇率升值后的利率可能会极其微薄,因此,果断地做起了红酒进口,现在每年的公司的营业额都有200%-300%的增长。他对记者表示,现在公司偶尔也会做一些大宗贸易的出口,但利润非常薄。

      让企业转型做进口的原因,还有进口信贷支持、进口贴息等优惠政策的吸引。据阿里巴巴2007年底的一份调查数据,参与调研的企业用户中,有54%正在或者打算近期从事进口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