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5:特别报道
  • 6:信息披露
  • 7:金融·证券
  • 8:金融·证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观点评论
  • 15:时事国内
  • 16: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圆桌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产权信息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4版:观点评论
    如果资本市场对法律没有信仰
    从高估到低估:硬币另一面已翻开——应对基金“复牌门”的几点建议
    官员要管住自己的嘴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多哈回合最新谈判难过“农业补贴”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2008年07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昆平 唐建伟
      在央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七个子目标中,有四个正在接近目标,而有三个则基本没有达到目标。现在看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价不够灵活,市场供求关系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还不突出,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来调节的特性需要增强,汇率的弹性急需扩大。

      ⊙ 周昆平 唐建伟

      

      人民币汇率改革整整三年了。当初央行新闻发言人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提出了七个“有利于”的汇率改革子目标。目前来看,这七个子目标中,“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这四个目标正在接近,而“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三个子目标则基本没有达到。

      最显著的收获是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初步进展。从去年开始,消费超过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今年以来进口增长持续超过出口,逐渐向进出口平衡的目标迈进。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30.6%,比出口增速快8.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

      难能可贵的是,我国一些出口企业顶住了压力,通过转变经营机制和自主创新,不但生存下来,而且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但去年以来这个趋势渐渐有所改变,虽然出口增速在下降,但大多数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开始上升,而且升幅都超过汇率升值幅度,这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议价能力在提升。这是我国一些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表现。

      人民币升值促使我国企业出口结构持续升级。近年来,工业制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初级产品占比在持续下降。在工业制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占比逐年提高,今年以来,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由去年的47.5%进一步上升至49%;而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杂项消费品和原料类制品占比较去年则分别有所下降。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1.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4%,而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增长明显放缓。

      汇改三年来,大量中国企业抓紧本币升值之机,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7倍,年均增速60%,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世界第26位劲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首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93.4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53%。

      七个“有利于”中的其他三个没有实现目标,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加剧国内流动性,央行为了对冲过剩流动性被动买卖外汇的行为,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其次,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偏小,在缓解输入型通胀方面,近两年汇率工具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然,稳定物价并不能仅靠汇率升值来实现。

      最后,由于短期资本流入规模加大,也使国内利用外资的结构未能优化。去年我国由非顺差及实际利用外资所带来的外汇储备月增加额为104.37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这类外汇储备月增加额为295.30亿美元。这说明,在贸易顺差以及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之外的因素所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而这一部分外汇储备恰恰是流动性最强、波动性最大,并且大部分都源于短期套利国际资本。短期资本流动的高度不可控性,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定,易导致金融风险上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市场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人民币汇率中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境内形成的,而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是境外形成的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套算而成。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价不够灵活,市场供求关系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还不突出,并且对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价的波动幅度有严格限制。

      第二,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来调节的特性需要增强。截至7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汇改前升值21.48%,然而对其他几种主要货币升值幅度却很小甚至贬值:同期人民币对日元较汇改前升值12.48%,对欧元则贬值7.81%;对英镑的汇价较2006年8月1日上升8.98%(人民币对英镑中间价自2006年8月1日起开始公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则升值17.03%。人民币升值的这种非均衡性在有效汇率的变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较三年前上升9.74%,大大低于同期人民币对美元20.66%的升值幅度。三年来,人民币汇率钉住单一美元的特征并未明显减弱,正是由于这方面改革的进展有限,致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比较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货币政策走势的牵制。

      第三,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急需扩大。尽管三年前提出了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目前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不能超过5%。,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不能超过3%,人民币汇率弹性仍然过小。而在目前国际通胀压力上升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国际形势下,灵活的汇率机制有利于我国更从容地应对国际经济、贸易、投资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