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美元能否逃脱第三次全面危机风险
    美国金融困局教训
    房贷风险不可不防
    次贷危机暴露出证券行业多重缺失
    “救市”之声喧嚷
    凸显两大经济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救市”之声喧嚷凸显两大经济问题
    2008年07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近日,各种真真假假的“救市”之声,在不同经济部门有蔓延之势。股市要救、楼市要救、中小企业融资难要救、企业出口难也要救。在这一片喧嚷的“救市”声下,凸显的是两大经济问题,即宏观上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微观上的市场主体意识问题。

      说到股市,投资人肯定有切肤之痛。大约在三、四个月前,一场关于“救市”的争论,让多少投资人在沪综指3500点周围,被“忽悠”入市,补仓抄底,结果套牢者一大批。而那场争吵,除了让少数别有用心的“忽悠”者暴得大名、赚取出场费等外块之外,并没有改变沪深股市的疲弱轨迹。

      现在,又有人讲“救市”了。然而,在没有对股市的供求关系和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权益,采取实质性保障措施的情况下,任何“救市”的办法,都有可能被投机客拿来做短线炒作的题材,而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广大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利益。更何况“救市”救谁?根本就是一个不了解市场的伪命题。

      谈到楼市,现在的呼救之声似乎比股市还要厉害。股市吃了“救市”的亏,声音小多了。而楼市不然,甚至有人喊出银行与楼市谁先倒的口号。仔细分析,这两年楼价脱离经济基本面一路狂飙,房地产商纷纷荣登富豪榜,钱太好赚了。现在楼价在高位运行。谁要“救市”?看看呼救的是谁,就明白了。

      楼市之所以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和不当炒作有关。房地产商用两个利器进行炒作,一个是把长期趋势短期化,用一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把二十年的价格趋势炒完;还有一个炒豪华房拉抬整体楼市,营造虚假的价格信号。然而,价格总是要向价值回归的。现在,救什么?救富豪房,还是老百姓?要搞清楚。

      至于说到中小企业融资难、出口难,需要有关方面伸出援手,确实是个大问题。企业找不到钱,产品卖不出去,不仅生产困难,而且还影响员工收入和就业,是件大事。这两年,由于本币升值,加上各种政策调整,企业经营环境明显吃紧。而现有的金融制度环境,显然是重大轻小。不少中小企业不仅融资成本高,而且根本就融不到钱,现在发出“呼救”,是很自然的反应。

      由此观察,对于纷纷囔囔的“救市”之声,要做具体分析。从宏观上看,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整、不健全,体制机制存在诸多缺失,加上其他经济政策的出台,缺乏协调性,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和经营困难,这是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援救”的。而对于股市和楼市来说,现在,根本的是要从制度上保障最大数人的财产与投资安全,不要再被“救市”杂音忽悠。

      从微观上看,改革开放30年,“救市”之声仍不绝于耳,而且经常出于那些反“政策市”的人之口,真有点悲哀。这说明我们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还很薄弱,鸟笼经济的特征还很明显。从笼养到圈养到散养,市场经济的路还很长。在这过程中,管理层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到底怎样摆,还需要好好思考。这也许正是下一步改革需要解决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