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金融·证券
  • 4:金融·证券
  • 5:公司巡礼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热点·个股
  • A7:理财
  • A8:路演回放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圆桌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产权信息
  • C4: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8 年 7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圆桌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圆桌
    “两房”危机:压垮金融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红辉:揭开“次贷危机的真相”
    次贷危机的“两房”冲击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次贷危机的“两房”冲击波
    2008年07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贝贝
      ⊙本报记者 石贝贝

      

      美国进入“危机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在7月上旬再次显出剧烈波动的景象。先是房利美、房地美的股价一周之内下跌近50%,假若以7月15日的谷底水平估算,两家公司的股价较各自一年来收盘最高价下跌了90%以上。而7月11日美国银行业历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案——美国储蓄管理局关闭了印地麦克(IndyMac),则进一步重重击垮了市场的信心。

      市场情况迅速恶化的同时,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等政策制定者的反应速度之快亦令市场瞠目。

      美国财政部称,通过采取行动来确保“流动性担保”、以及“必要时赋予财政部临时购买(它们的)股票的权力”,这实际上提供了对两家公司的“隐含的担保”。美联储则对两家公司开放贴现窗口服务。同时,由于“如今存在证券价格普遍出现突然的过度的波动,以及证券市场的运作受到干扰的巨大威胁,那可能会威胁公平有序的市场”,美国证监会行使紧急权力以制止“裸卖空”这两家企业以及美联储的一级交易商的股票,还采取了行动“防止有意传播企图操纵证券价格的虚假信息”。

      其后,业内普遍猜测,美国国会通过“两房”救助案的可能性较大。而23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包涵“两房”救助措施的住房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财政部将可向两家机构提供足够信贷,并可在必要时出资购买其股票。两家机构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为5.3万亿美元,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近一半。美国国会同时增加一些条款,比如政府出资近40亿美元帮助丧失抵押权的业务买回住房等。

      而据美国证监会主席考克斯透露,美国证监会正准备将目前的“限空令”扩展至整个证券市场,目前已开始制定有关限制对所有股票卖空行为的规则。

      雷曼兄弟美国首席经济学家Ethan Harris指出,应对过去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策制定者已被证明是态度激进、并且措施具有创造性。加入未来出现系统性风险的话,它们将可能会再次如此行事。

      

      看清“两房”狂跌之源

      房利美、房地美主要职能是,通过从银行手中购买上千亿的抵押贷款,帮助这些金融机构周转资金,使它们能够向未来的购房者提供更多贷款。它们并不涉及次级贷款领域,只购买向提供充足首付、以及收入证明的借款人发放的抵押贷款。值得注意的是,“两房”均为“政府支持企业”,这意味着它们能够享有免交税收、享有财政部信贷支持等特权。

      对于“两房”的商业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表示,从筹资方面,市场普遍认为“两房”享有来自财政部的隐含担保,因此可以在市场上发行最高信用级别的机构债。从投资方面而言,“两房” 主要从商业银行、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手中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债权,既可持有这些债权,也可将之打包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向全球投资者出售。

      对于“两房”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张明认为,一,美国房地产泡沫过于严重,二,两家公司财务杠杆过高。令问题更加复杂的是,“两房”在收购贷款、发行MBS的传统业务之外,开始购买其他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的MBS,从中赚取自身资金成本与所购买MBS之间的息差。次贷危机暴发后,由于自身持有贷款组合的违约率上升、所购其他机构发行MBS市值下降,“两房”账面开始出现越来越大亏损。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一步步暴发出来的。在危机初期,“两房”也购买部分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对于稳定市场起到一定作用。而限制“两房”购买的这些产品出现问题,也影响了它们的状况。

      雷曼兄弟7月上旬发布分析报告称,由于新的会计条例将表外资产证券化项目移入资产负债表内,“两房”将不得不筹资750亿美元以计提更多损失准备金。此消息彻底击垮市场信心,房地美和房利美当日股价随即暴跌18%和16%,随后开始狂跌之路。

      

      对中国金融、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很难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美国财政部数据指出,中国持有房利美、房地美债券达3760亿美元。

      张明认为,如果“两房”债券评级下降、市值下跌,则中国相关机构资产组合中机构债的市场价值则出现下跌。如果美国花费巨资救援,则“两房”债券可维持高信用评级,但美国财政赤字增加、国债评级可能下降,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国债规模更大,这对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的冲击可能更大。

      王庆说,在实体经济层面,“两房”事件可能会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这就影响美国经济、进口需求,进而影响中国经济。

      这也引发了对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进一步思考。张明表示,很难通过多元化外汇储备来规避风险,购买其他金融产品。可能会面临更多问题。应当正视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即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贸顺差,而同时美元资产因为美元贬值、美国通胀以及美国资产违约风险的上升而迅速贬值。“如果不纠正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中国的宏观经济、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房利美、房地美危机可能仅仅是冲击的开始。”张明说。

      王庆也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的过程,正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调整过程。我国出口、外贸顺差、外汇储备等大幅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业化进程。在美国危机过程中,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受到损失是影响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