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专版
  • 8:专版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观点评论
  • 12:时事
  • 13:上市公司
  • 14:信息披露
  • 15:产业·公司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股经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法律服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8 月 4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观点评论
    反垄断
    国企怎么可能置身事外
    以适度价格调控破解货币政策困境
    高盛们的一着快棋
    CPI预期降温
    但没有理由过早乐观
    为何指望炒股跑赢通胀行不通——“通胀无牛市”后传
    经济学家眼中的
    石油“顶峰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学家眼中的石油“顶峰论”
    2008年08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 涛
      ⊙刘 涛

      

      自从哈伯特成功预测出美国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前后达到高峰以来,特别是经过坎贝尔和西蒙斯等人此后不遗余力的宣扬,“顶峰论”(Peak Oil)日渐深入人心,大有成为主流舆论之势。所谓“顶峰论”,是指全球范围内(或某个地区)石油生产已达最高出产能力并开始滑坡,从而引致预期价格上升,最终推动现实价格上升。虽然全球石油生产顶峰具体何时到来,仍存不少争议,但多数人的共识是早晚要来。

      如果认真考察一下“顶峰论”支持者的背景,他们大多是地质学家、石油工程师,或者是媒体记者、投资银行家等,很少是真正的经济学家。那么,既然高油价事关全球通胀、金融稳定、贸易运输成本等诸多经济议题,是个重要的经济变量,经济学家是如何来看待所谓“顶峰论”的呢?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曾说过,虽然从十个经济学家身上你能听到十一种声音,但是当与其他领域学者混在一起时,你会发现,经济学家们在各种问题上立场又出奇一致。笔者对此深以为然,这显然与其受过共同的正规现代经济学思维训练有关。不过,如果一定要揪出点瑕疵的话,大概就是曼昆忽略了历史因素。

      不过,经济学家并不严格区分“顶峰论”与“衰竭论”,因为在他们看来,问题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随着供给日趋减少,价格将日益高昂。美国经济学家罗塞尔·罗伯茨曾以小说形式虚构了一位经济学教师山姆·戈登,在第一天上课时,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已知世界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1.238万亿桶,每天消耗为8000万桶,什么时候这些石油将用完?并要求学生一分钟做出回答。可许多学生用计算器算了半天也没有结果。于是,戈登告诉他们,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因为价格过高时,人们就不会再使用石油而改用其替代品作燃料了。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无人开发,自然不会用完。罗伯茨典型地代表了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的看法。

      能源经济学家詹姆斯·汉密尔顿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学家对“顶峰论”的主张。假设当前全球油价本应为每桶60美元,人们预期两年后国际油价将上涨至200美元(不难想象,一些国际投机力量在此过程中会积极强化这种预期的形成),那么,事实上当前的油价就绝不可能仅为60美元。道理很简单,如果两年后能卖出三倍的价格,人们何必现在就从地下把它开采出来呢?因此,石油产量顶峰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推迟。当然,把石油储存于地上油库其实也是基于同样动机——待价而沽。由于当前的石油供给受到限制,在需求不变甚至更强烈的情况下,价格会上涨。因此,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油价最高能达到145美元而不只是60美元。但凡事有不利一面,就有好的一面:按此逻辑,两年后的油价很可能也到不了200美元,原因一是追逐利润的套现行为会让囤积的石油在未来某个阶段大量释放出来;二是需求者会大量买入石油期货或期权避险,从而实际上降低石油的单位消费支出。

      由于美国经济前景未卜,目前国际原油已阶段性回落至120美元左右,人们似乎大可松口气。不过,若某些不可测因素(地缘政治、投机因素)导致油价短期内重新反弹,再次大幅上涨,例如,超过200美元,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很可能市场预期被彻底打破,需求价格弹性将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石油进口国痛下决心投入巨资开发节能技术和替代能源,从而最终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冲击的经历已证明了这一点,整个西方工业体系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大大降低。

      历史上,木柴和煤炭没有带来人类的末日,相信石油也不会。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