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
通胀本质上是一个利益争夺过程,而控制通胀就是一个利益再分配过程。试想,如果经济各方都想把通胀成本转嫁出去,那就是制造商把成本的上升全部反映到产品价格上,经销商把进货价的上升全部转移到最终商品价格上,而居民面临上升的物价实际收入下降时,不断地提高工资收入。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物价——工资”的螺旋式上升,所有人都不承担通胀损失,那么通胀就永远不会停止。基于这个判断,我们来理解政府控制通胀的政策。中国目前面临供给冲击、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总供给曲线左移与总需求的交点。向左上方移动,即产出减少而价格上升,这时候央行的选择有两种,第一种是扩大总需求,把总需求曲线右移,使得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动,即保持产出水平不变而价格进一步上升。第二种选择是把总需求曲线也左移,那结果是物价稳定和产出水平的进一步下降。
我们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很大程度没有大幅紧缩,提高准备金率只是为了对冲热钱的流入;信贷增速虽有明显下降,但规避额度控制的融资大量出现,我们判断这类融资规模应在5000亿元以上,真实的融资规模要明显大于央行信贷额度。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过度紧缩。即央行并没有把总需求曲线左移,只是成本上升使得增长下降和价格上升同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用放松信贷的办法来解决中小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遇到的经营困难,其实是央行的第一种选择,即把总需求曲线右移,以物价上升来换取经济增长。这其实是危险的,因为通胀换来的只是短期增长,对中长期负面影响很大。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从中期来看,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过度紧缩,而是来自于应对“供给冲击”时的失误,政策左右摇摆,进而带来经济大起大落。目前政策如果是来自于奥运的“维稳”需要,向短期利益小幅妥协,那么影响不大;但从最近的媒体报导来看,政府目前似乎在政策目标优先级上把保证增长放在了控制通胀之上,出现所谓的政策“拐点”,那么未来经济将出现较大波动,在通胀反弹后被迫强烈紧缩风险有所上升。由于现在的政策目标多于政策手段,政府采用信贷额度这种非市场经济的方法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这种控制下,银行缩减中小企业贷款几乎是必然的,而现在为了缓解中小企业的压力又增加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这又是一个计划经济式的政策。我们认为用一个计划经济的政策来弥补另一个计划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资源配置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扭曲,供给也会出现更多的短缺。从长期来看,负面影响要明显大于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