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因素影响下,近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在总量目标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微调,而且在一些具体配套措施上也有明显动作。
从“双防”,防通胀、防经济过热,到“保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从提高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到采取调升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等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意味着什么?尤其对市场来说,对微观经济主体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这是很值得观察的。
本来,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总量目标,如大家熟悉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等,是对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监控。比如,前期实施的“双防”,就是要给趋于过热的经济降温。但是从实施情况看,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料的状况: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遭受了巨大冲击;而过于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又使相当数量的小企业濒临融资困境。
也就是说,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前,“双防”的政策,虽然使经济有所降温,但是并没有解决诸如输入型通胀的压力问题,以及“热钱”的流入对整个社会资金流向的干扰问题。相反,调控的板子却重重地打在了中小企业头上。据报道,受多重政策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的倒闭,还带来一系列就业问题,这是非常棘手的事。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出口企业,特别是一些纺织企业的生存问题,日前,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调升了部分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同时,鉴于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的是地方金融机构,日前央行也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了调增。这是自2006年下调企业出口退税率以来的首次回调,也是对小企业融资的一次“急救”。
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这是一次喘息的机会、缓冲的机会。企业可以借此微调,一方面抓住政策利好与市场机会,争取最大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需要尽快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摆脱对政策的依赖。而对市场来说,尤其是股市来说,这也是一次对企业盈利前景与未来发展走向的重估机会。特别是信贷政策的部分松绑,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资金格局。
不过,从长远看,这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调,也反映了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是微观经济主体与国家经济体制机制的关系问题。过去曾有人提出“鸟笼”经济的比拟,也就是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政策的依赖性问题。本来,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微观经济主体应该比较壮大,有良好的市场应变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了。
但从最近半年多来的情况看,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摆脱不了对政策的依赖,企业盈利空间与政策优惠空间高度一致,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依赖性过强;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及其相关体制机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制约性过大。尤其是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给予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太少,企业根本没有可能在一两年时间内,有效实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由此观察,这次政策微调虽然给了企业一次机会,但从长远看,只有给企业松绑,把培养微观经济主体的自我生存能力放在宏观政策的长远目标之中,才能把市场经济搞活、完成中国经济的真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