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数据
  • B7: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世博会+迪斯尼”:涟漪终究会变巨浪
    国内研究员:
    咬牙种好自己的地
    市场转强尚需三条件
    强势股补跌说明了什么?
    从新股走势看市场力量变化
    展开反弹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内研究员:咬牙种好自己的地
    2008年08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最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散户:研究员就是一些庄家的写手》。其中引述了海归私募迈克吴对国内证券研究员的评价,“我从来不看国内的分析师报告,他们专注的是学院派的研究,我们注重的是市场本身。而且实话实说,国内的研究报告没几份是合格的。”文章比较客观地评论说,“继基金指责完券商研究员之后,私募也开始拿研究员‘开涮’。随着股市的下跌,研究员被动充当了‘背黑锅’的角色”。

      关于研究报告,笔者从来都只读不写,可能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选择股票的时候会把很多相关的研究报告读一遍,但真正支持投资的是“印象”,也就是别人定量分析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调研和询问,最后得出来的定性结论。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企业本身独特的地方,甚至是得天独厚的地方,而不仅仅是EPS或者PE。

      一般人说研究报告“不好”很正常,因为不管谁,只要是根据报告操作没有赚钱,就会认为“报告不好”,至于其本身的原因,一般来说不会去反省的。但让人不舒服的是这个海外私募的迈克吴,他以一种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式的言论来批评国内研究员。尽管他叫“迈克吴”,但估计还是个中国出生的人,因为他提到“国内证券研究员”,而不是“中国证券研究员”。

      “他们专注的是学院派的研究,我们注重的是市场本身”,这种说法本身就很滑稽。学院派有什么不好?《投资者的未来》的作者杰里米·J·西格尔曾预言网络泡沫的荒诞,立即被人骂作学院派,一时间千夫共指,结果纳指从五千多跌到一千多点。学院派有什么不好呢?

      至于说尊驾关注的是市场。那么市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知道?这好比在说,“国内研究员在傻呵呵地研究新能源,我们关注的是永动机”。可惜,永动机不存在。即使您关注市场,真正影响您决策的还不是您心里的看法,甚至是自家的仓位和股票?我满仓了,看着现在上证指数的走势就是多重底;我空仓了,那就认为现在是下跌中继,也就是继续下跌之前的一个平台整理。如果我买了汽车股,那就看淡钢铁股,因为钢材一涨价,汽车企业就赚不了钱了。

      市场只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看市场的时候,看到的都不是市场,而是镜子里的自己。如果有人能够看懂市场,那个人财富金牌就不会挂在巴菲特的脖子上了。想想看,把市场看明白了,再大规模融资融券,资金杠杆一撬动,就剩下数钱了。

      巴菲特不是靠看懂市场赚钱,而是长期地选择了他看得懂的好企业。他看不懂的企业也不是不能赚大钱,比如思科,十年涨了1000倍,索尼涨了几万倍。巴菲特胜在坚守自己的认知边界,决不出界。索罗斯怎么赚的钱?大概是寻找金融结构的毛病,也不是因为他老人家看懂了市场。

      再说说研究员,我们不知道外国的研究员什么样,但荒唐、荒谬、荒诞的事情也没少发生过。每出一次股灾,美国证监会都会拾掇一些研究员,或因为内幕交易,或因为操守有亏,但决不会因为谁是“学院派”。如果去看看《伟大的博弈》、《股评师是怎样骗你的——华尔街的诱骗者》、《泥鸽靶》、《贼巢》、《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肉》、《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华尔街:另一个拉斯维加斯》,或许不用细看那些大爷们的所作所为,就看看这些书名,是不是就心中有数了?

      在这里,笔者并不是说国外的研究员就不好,而是说在证券市场这个利益汇集的地方,就难免有欺诈、骗局、违规、圈套,院内院外,国内国外,概莫能外。说句玩笑话,就是哪一天世上警察没有了,证监会也不会消失。监管机构与违规者的战斗是永恒的。

      我担心,苛责国内研究员的文章会多起来,或许市场会对国外的评论越来越关注。一旦可以用声音控制中国资本市场,有人不战而胜,有人不败而败,等输了钱才知道,“哦,外国研究员也就那么回事儿。”如果仅仅是“也就那么回事儿”,那还算不错呢。

      作为证券人,咱们的研究员分析师还是应该争口气。如果有谁做的出色了,可以堂堂正正地用自己的中国名字在世界上传播,也就是用出生时家里长辈给您起的名字。不要怕外国人记不住或者不习惯,只要你足够出色,外国人会记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