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数据
  • B7: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格林斯潘出了一道难题
    人民币汇率也有奥运行情?
    油价短暂回落撑不起美元强势
    以平常心审视“奥运经济”
    大摩冻结房屋净值贷款
    信息不透明,通胀解析成了盲人摸象
    善待中小企业 中国经济方能长治久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息不透明,通胀解析成了盲人摸象
    2008年08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章玉贵
      上证观察家

      充分的信息是经济研究与经济政策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当治理通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管理层的头等大事时,如果相关部门能够把价格上涨的详细数据充分公开,如果学术界能够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展开扎实研究,相信对通胀原因的求解和政策建议绝不会像现在这般隔靴搔痒!

      正如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是很难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一样,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似乎也很难用经济学理论来准确解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与市场研究机构的近十种关于通胀成因的分析几乎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甚至有人干脆说通胀不是货币现象。看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至少在现阶段不成正相关关系。

      通胀成因为何莫衷一是?难道真的是中国的国情与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发展路径使得经济学研究由此撞墙了吗?假如我们依然承认通胀是物价上涨的反映,是货币与商品对应关系失衡的表现,那么将CPI上涨的详细数据公之于众,则求解通胀成因时断不至于盲人摸象。

      可见,造成通胀成因莫衷一是的根源在于相关部门的信息垄断。职能部门为何要垄断信息?是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还是为了凸显他们发布的通胀成因报告更具权威性?或者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某些偏好在作怪?

      无可否认,经济信息是信息化时代最值钱的产品之一,核心经济信息与敏感经济数据应有制度化的管控,但就通胀来说,如果物价监测和相关统计部门把CPI上涨的详细数据以及内在机理公开,相信不会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因为通胀从来就不是各国经济战的锁定对象,况且通胀是活生生的经济现象,无法隐瞒。

      当然,如果独占信息的相关部门能够对通胀成因作出经得起检验的权威解释,那也是一种次优安排。但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关于通胀的成因分析似经不起推敲。以新近发布的有关述评来看,认为输入型通胀是我国物价高涨的推手,也就是说我国通胀的主因是外在的,而非内生的。而细究相关部门的进一步解释,其立论前提是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变动。国际通胀对我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因为我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更大。另外,我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今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等等。

      上述分析,看似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实则是把现象当成了原因。正如有学者论及的,中国的通货膨胀当然不能说与外部世界毫无关系,但也绝非什么“输入型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的成因推给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国际上有些人把中国说成是通货膨胀的输出国一样荒唐。即便我们把通胀的主要来源推定为国际大宗商品涨价,那么国际供应商为何涨价?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国际大投行如果不是吃准了中国对石油和铁矿石的天量需求,怎么可能催生出动辄50%的涨价幅度呢?在考查通胀成因时,如果仅仅把目光盯住国际,而忽视国内一直以来的产业投资过热,无异于自欺欺人。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政府主导的投资以及制造业出口,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尤其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吞噬了大部分的能源和基础性资源。这些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尽管拉动了GDP的增长,但付出的代价也一点也不低。例如,去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大约为7%,却消耗了超过全球总产量15%以上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这个反差至少说明三个事实:一是在世界整体经济结构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高能耗、重污染、低技术、低产出的基础产业,依然占据太大比重;二是即使在同一产业中,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其三,中国对大宗初级商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全球通胀。此外,国内房地产的投资冲动对相关原材料的价格拉动绝不能忽视。而货币供应量M2近年来一直以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保持高位增长,也应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因此,尽管此轮通胀原因与短缺经济时代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因相比要复杂得多,可能既有成本推进的因素,也有全球通胀压力的传导,还有流动性过剩的推波助澜。但是经济学家们之所以在分析通胀的成因时底气不足,关键还在于没有充分的信息与数据作为实证分析的支撑。笔者搜集了一年来学者们的分析文章,所用的数据大都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数据。很难想象,由此得出的结论有多少科学性?由此给出的政策建议有多少建设性?

      充分信息是经济研究与经济政策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当治理通胀已成中国经济管理层的头等大事时,如果职能部门能够把价格上涨的详细数据充分公开,如果学术界能够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去扎实研究,相信对通胀原因的求解和政策建议绝不会像现在般隔靴搔痒!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