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B8:财经人物
  • C1:披 露
  • C2:信息披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此 “金”与彼“金”共鸣
    建议公开专项审计央企高管薪酬
    通胀压力已由CPI集中体现为PPI
    国企上缴红利何时能到账?
    奥运比赛票根
    成了收藏品
    不应低估补贴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企上缴红利何时能到账?
    2008年08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王福重
      国企14年没有向政府上缴过一分钱利润,这既不合法理,也不合情理。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国内需求增长滞后的时候,国企上交税后利润的步伐应该加快。而按照现行的办法,央企的上交比例明显偏低。还有,那些剩余利润如何使用的决定权,不应该交给企业而应给财政部门。

      国务院去年就决定试行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定,从去年起央企就该向财政上交税后利润,也就是说,国企除了交纳企业所得税,还要向财政上交剩余利润。其他企业也该分步实施。可是,至今未闻央企上缴利润的信息。

      十几年前国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国企如何扭亏,而最近几年大家对国有企业的认识是,他们日子太好过,一不小心就赚钱。2005年至2007年国企实现利润分别是9047亿元、1.2万亿元和1.62万亿元。利润超常增长,有国企自身努力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源自其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国企的股东实质上是老百姓,央企的股东更是全体国民,所以,其利润应惠及百姓,不能用之于己。

      国企已经有14年没有向政府上缴过一分钱利润了,这既不合法理,也不合情理。改革之前,国企所有收入都上交财政,所有支出均由财政供给。国企与财政的关系,改革三十年来反复变化,但始终不曾规范过。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利改税”,国企要与其他性质企业一样,交纳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的一部分还要上交财政。稍后,实行承包制,不再区分税收和税后利润,而是将所得税和上缴利润打包,确定一个上交财政的总额。1993年实行新一轮税制,国企实现利润除了交纳所得税外,税后利润全归自己,不再上交财政。同时明确,不交利润是暂时的、过渡性质的规定。

      这个暂时一暂就十几年,政府将财政的权力自动放弃,实在说不过去。根本问题在于,国企利润如何分配,不能由国企自己说了算。无论是利改税中的谈判,还是打包式的承包制,都赋予了国企不应有的权力。

      国企依靠行政垄断或者资源垄断,获取大量利润,十几年不上交,留给自己支配,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是怎么用的,外界不得与闻。人们看到的是,这些行业职工的超高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层令人瞠目的高薪,企业不断扩大的地盘,垄断优势越来越突出。但是,无论是把这些利润用于职工福利还是用于投资扩张,如果没有所有者的授权,都是不适当的。

      在本质上,国企利润只能用于全民福利。因为国企存在的目的,与财政存在的目的基本相同。它们或者是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或者是为了公平。在这个意义上,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存在的必要性不大。实际上,随着产权制度的不断改革,在一般竞争领域国企越来越少。有人认为,钢铁、化工是竞争性行业。但是,钢铁、化工领域中的国企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很多特权,比如获得金融支持、上市资格、技术支持等的权力,很难说它们不是垄断企业。

      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在政府,盈亏也全在政府。政府的定价规则是平均成本,一般说,国企不至于亏损(目前的电力企业可能是个例外),也不会大量获利。如果盈利过多,就不正常。这或者是因为企业没有让政府掌握足够的关于成本信息,或者是企业在与政府的定价博弈中获得了某种不应有的主动权。比方说,一次次听证会都成了涨价会。

      十几年前,中国的财政收入中,有一项来自于国企利润的收入,叫“企业收入”,这是中国财政的特色。应该说,如果国企能获得大量利润,财政就能获得更充裕的收入,那么,来自于全民纳税的收入就可以少一些,居民和企业的税负就可以降低一些。比如,去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5.1万亿元,而国企的利润是1.62万亿元,企业所得税去年以前的名义税率是33%,而实际税率不会超过25%,则国企本来可以上交给财政的利润至少是1.15万亿元之巨。如果考虑到十几年积累的数额,至少会有4万亿元。可是,由于失去了这项可观的收入,我们看到的是刚好相反的情况,企业和居民税负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年年在提高。最近七、八年,税收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人们不断抱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太低,最近,连财政部长都写文章建议提高起征点。垄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由于不堪重负,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大量倒闭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与国企获得大量利润并非无关,正是因为国企获得了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重要资源,还享受着各种有形无形的政府保护,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是其他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财政不收取国企的利润,而国企则把税后利润的相当大比例用于职工福利,就相当于全体纳税人为这些人买单。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国内需求增长滞后的时候,国企上交税后利润的步伐应该加快。按照现行办法,央企的上交比例是5%或者10%,明显偏低。还有,那些剩余利润如何使用的决定权,不应该交给企业而应给财政部门,企业无权任意支配。所以,国企职工包括高官的薪酬标准、资金的投向等,需要有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自定高薪和随意投资的做法应当改变。以后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税后利润的主要部分,都应当上交财政。

      在今年的财政部预算报告中,我们没有看到国企上缴利润的预算,在全社会都为经济困难而努力时,希望有关部门加快工作,尽快让国企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