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B8:财经人物
  • C1:披 露
  • C2:信息披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此 “金”与彼“金”共鸣
    建议公开专项审计央企高管薪酬
    通胀压力已由CPI集中体现为PPI
    国企上缴红利何时能到账?
    奥运比赛票根
    成了收藏品
    不应低估补贴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胀压力已由CPI集中体现为PPI
    2008年08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波翀
      ⊙陈波翀

      

      CPI在5月份攀升至8.5%的高位后连续三个月回落,通胀预期有所缓和。然而,通胀的先行指标PPI却难以让市场平静。

      数据显示,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0%,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4%。PPI与CPI已连续三月形成倒挂,且“喇叭口”有进一步扩大之势。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PPI在高位运行的可能性加大。PPI步入两位数,较上月上涨了1.2个百分点,主要是国家发改委6月宣布上调油价、电价所致。近期国际油价虽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依然在每桶100美元上方,发改委继续上调油价的动机和空间仍然存在。其次,CPI继续下行并非没有空间。CPI的持续回落,很明显是食品价格同比增幅下降所致。目前,秋粮丰收在即,上半年生猪存栏数显著增长,下半年猪肉价格有望继续回落。

      而PPI反超CPI本身就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加剧。通常情况下,PPI传导至CPI大约有3至6个月的时滞,主要取决于上游企业向下游转嫁成本的能力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过高的PPI只能靠企业自身去消化,直到接近企业成本承受的极限。企业被迫选择减产或转行,市场供给出现收缩,终端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完成传导周期。

      实践表明,无论通过何种形式,PPI最终都会传导至CPI,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而我国长期以来扭曲的要素价格,及为缓解通胀压力而实行的价格管制措施,客观上为通胀压力的传导设置了障碍。国际油价的起落短期并没有影响我国的PPI,原因就在于我国对成品油价实行价格管制,由国家补贴国内外油价的差额部分。数据显示,NYMEX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的月度算术平均数,在6月达到了每桶133.97美元的峰值,7月份均价基本与之持平。而我国PPI6月份仅较上月上涨0.6个百分点,7月份才大幅上涨,两者间的关联度并不密切。如果就长期趋势而言,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无疑都会影响到PPI,只不过价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导力度。

      PPI对CPI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影响非食品价格实现的。数据显示,5月以来,非食品价格增速开始反弹,并分别较上月上涨0.2个百分点。近期,宝洁公司先后两次宣布上调旗下产品价格,就已表明日用品价格面临的上涨压力。然而非食品价格的缓慢上涨,并非市场化的结果,同样还是价格管制抵消上涨压力所致。发改委在上调成品油价格后,并未顺势上调公共交通及出租车价格;电价上调,也不涉及居民生活用电;天然气价格上涨也未涉及化肥生产部分。上述差异化的价格调整措施,明显是对CPI的保护,反映到数据上,自然不至于过快反弹。

      如果抛开价格管制的因素,CPI定然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通胀的压力。为不让市场各方对通胀放松警惕。笔者建议,不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PPI,从源头上关注通胀的压力。从长期来看,光靠行政手段控制价格是不现实的,必须从缓解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出发,把PPI作为抑制通胀的首要目标。为防止市场形成恶性通胀预期,短期内须将PPI控制在10%以下。为此,可试行对高耗能产业的差别定价,合理引导产业的有序升级。对于钢铁等高耗能产品,可适当限制出口,降低有效需求。对于原油、煤炭等能源,除了大力提倡节能减排,还要严厉打击走私,避免一面补贴全世界,一面又高价进口原油的怪状。

      现阶段,通胀压力已由CPI集中体现为PPI。我们既不能对持续回落的CPI掉以轻心,更不能放松对两位数PPI的警惕。短期来看,发改委继续上调油电煤价的可能性较小。不妨说,当前我们的主要矛盾已不是CPI,而是不断高企的P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