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健儿在奥运会披金摘银之时,公募基金的募集如预期般进入“休整”状态。
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在农银汇理基金公司前一周发布新基金设立的公告,强势宣布旗下首只基金——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最终募集规模达到68.43亿元的消息后,业内基金设立的新消息却越来越少。
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多方面有关。
首先,当然是基金发行的募集节奏。事实上,考虑奥运期间的种种“特殊性”,相当比例的基金有意识地在募集发行上回避了奥运档期。在此前启动发行的,就早早地赶在奥运前收官成立。而在此后准备发行的,也有意识地在奥运后再逐步启动发行。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奥运期间基金募集的相对清淡。
其次,基金发行的条件限制。毋庸讳言,基金募集在今年市场跌破5000点以后,就持续形势不佳。熊市中的基金发行更有赖于“地利”和“人和”,而在奥运期间,要想强势的争取后两者,无疑要面临奥运分散大众注意力的客观情况。
其三,基金品种转换仍需时间。回首今年年初以来的基金发行,偏股型基金的发行数量和动用的资源无疑排名前列。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此前一项统计,尽管偏股基金的实际发行数量多于低风险的债券基金。但今年以来债券基金的新发募集规模(IPO)却超过了股票基金的规模。这无疑说明,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明显的从过去两年的偏高端,逐步移向了低端。而业界在意识到上述问题后,新发产品的调整受流程所限,尚需时间。这也客观上降低了投入的总量。
那么,当奥运逐步走向后半程以后,基金募集会明显升温么?
答案现在并不明朗。
事实上,在上期讨论银行系基金的发行时,我们就提到,尽管农银汇理成长、工银瑞信大盘蓝筹等基金的募集非常顺利,总体成果非常亮眼,规模大大高于同期发行的基金,但这并非意味着基金募集市场整体走好所导致。而是更多的与公司强大的股东背景以及资金动员能力有关。类似情况在3年前的熊市中曾经一度出现过。第一批银行系基金在2005年的熊市中,获得了空前良好的募集水平。说到底,在弱市中获得良好的发行结果,正是银行系基金的一个“特长”。
基金募集市场重新提速,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