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股民学校
  • A4:法律服务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投资基金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9: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营销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周刊13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8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基金·基金投资
    机构百亿元入市 A股依旧无动于衷
    募资“休整”
    给经济做压力测试?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百亿元入市 A股依旧无动于衷
    2008年08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弘文
      ⊙本报记者 弘文

      

      自8月8日开始的机构抄底,在一周内向市场注入了150亿元以上的净买入资金,但最终却没有对市场起到任何明显的刺激作用。自“4·23行情”以来,机构买气最盛的一周,却意外地延续市场破位下跌的一周。

      

      机构买盘突显

      非常明显的是,本轮机构增仓是自8月8日开始,而A股市场的破位下跌也是同一天开始。两者何为因、何为果无从分辨,但是时间上的高度一致——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根据有关数据,自8月8日,机构突然加大了股票买入力度。8月8日当天,机构仅在上海市场就增仓超过38亿元,机构买卖比也罕见地达到3:1的高水平。当天市场买入最多的股票集中在中国联通、中信证券、中国铁建、中国石油等大盘指数股中。

      此后,机构在低位一路买入,截至上周四,机构在两市的净买入量已经远远超过150亿元,买入的股票集中在市场指数影响颇大的蓝筹股上——中国铁建、中国平安、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宝钢股份。

      

      市场竟现大跌

      虽然机构买入积极,但自8月8日开始的市场调整,却给场内投资者神经上短期内以重大的考验。

      根据初步统计,截至上周末的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调整幅度超过10%。大盘股指数跌幅达到8.44%,中盘股指的跌幅超过11.4%,小盘指数的调整幅度为15.46%。前期抗跌的很多中小盘股受创颇深,大大挫伤了市场人气。

      而各行业间的结构性调整更是明显,天相行业指数显示,同期内跌幅最大的酒店旅游股平均跌幅达到22%以上,证券类股的调整幅度超过21%,贸易行业调整超过18.5%。综合、有色、通信、化纤等板块的调整幅度也在15%~18%期间。幅度非常惊人。

      至于最近一周调整幅度稍低的行业则集中在铁路、煤炭、电力、石油石化等行业上。

      

      大盘何以大跌

      不过,最能引起市场兴趣的是,市场何以在机构纷纷买入的情况下,不断出现深幅调整?事实上,早在机构积极买入的第一时间,市场就已经了解了这个信息,不过,有关信息释放给市场的真实作用,可能反而打击了市场的买入情绪,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要解读市场间的博弈情况可能是困难的,但是,有几个伴生的现象应该引起市场关注。

      其一,目前拖累市场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而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二级市场中谁说了什么话、或谁出手买了什么股票而改变。

      在上海证券报基金周刊接触的一些机构投资者来看,几乎没有机构对于经济增长或是市场转势表现出什么特别的乐观情绪来。总体上看,买入的基金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技术反弹的考虑,相反坚持谨慎的机构则得到了基本面和市场情绪的两方面支持而格外坚定。

      其二,个人投资者非常积极地卖出。从了解到的一些市场情况看,最近几日中持续买入的基金在业内具备普遍性,买入较多的基金主要集中在深圳的5家仓位较轻的基金管理公司、北京的2家大型基金公司和上海的1家合资基金公司。另外,如QFII也在积极买入。

      与之相反,个人投资者的卖出则非常积极。而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历来在市场配置方面准确率甚低的个人资金,今年在行情的预判上整体上一直相当有效。其中的原因不可知,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