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公司巡礼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圆桌
  • B8:中国融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国内商品涨多跌少 期市迎来“红色星期一”
    期指增强机构投资者话语权
    大宗商品暴涨暴跌 企业如何应对经营风险?
    美国石油需求遭遇26年来最大降幅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国内金银价涨多跌少
    国外消费品公司加强大宗商品套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宗商品暴涨暴跌 企业如何应对经营风险?
    2008年08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吴国锋
      ⊙特约撰稿 吴国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种商品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在增加。从2000年以来,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飙升和剧烈波动,这也影响到了整个工业、金融、消费业,进而影响处于竞争格局中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经营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宗商品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产品的双重属性,价格走势更加难以捉摸。尽管企业可以预见到风险,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判断误差等原因,难以达到理想的避险效果,有时候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2003年至2004年,国际、国内大豆现货和期货市场风云变幻,国内榨油企业经历了严峻考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2004年4月份以后的大豆及其相关产品价格的暴跌,直接导致国内榨油行业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经营陷入困境,进而带来了行业大洗牌。很多外资趁机以收购、参股、控股等不同方式渗透到我国的大豆各个产业链,其中尤其以大豆压榨行业为主要掌控对象。目前由外资掌控的压榨企业控制着我国油脂80%压榨量,大型压榨厂除了九三油脂挺住之外,其余无一幸存。

      本轮始于2007年7月17日的大豆牛市行情,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从3331元/吨涨到今年7月4日的5241元/吨,涨幅达到57.3%。然而就在大豆创出5241历史新高的当天,行情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暴跌,在连续几个跳水之后又开始阴跌,短短一个月之内,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就下跌到3853元,下跌了1388元/吨,下跌幅度达到26.4%。这种暴涨暴跌的行情,跟2003至2004年的那波行情一样,给众多相关现货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使其面临生存危机。历史是否会重演?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么激烈的价格波动?

      大豆产业经过2004年的大洗牌,初步格局已经形成,并且相对稳定。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企业是由ABCD这四大国际粮商直接或间接控制,这些粮商有着非常丰富的风险管理手段,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通过期货市场对冲现货市场的风险。但是没有外资背景的国内企业,面对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风险,仍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作为现货企业,管理生产、流通和销售,参与市场竞争,是企业管理者们可以直接控制的。但是,原料和产成品价格的变化,作为单个企业是无法决定的。很多企业希望准确预测原料和成品价格的变化,并调整产销以帮助企业增加盈利。但是,要做到完全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国际间合作也同时加大,当国内企业面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需要同时驾驭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时候,成败的关键将不是盈利的多少,而是控制风险和价格管理是否成功,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第一是保本,第二是保本,第三才是盈利。这就要求国内企业一定要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避险工具,尤其是做国际间贸易的企业,对价格的变化尤为敏感,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既要保持竞争力,又要保证稳定利润;同时还要回避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那么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避险方法。通过利用期货市场做到管理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则可以保证企业在价格变动频繁的情况下不受到大的冲击。期货市场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市场平台,只要运用得当,套期保值、套利、期货现货互相转换等期货交易手段和现货经营紧密结合,都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经营风险和控制原料、成品价格的有效方式。

      期货市场的建立,不仅使企业能通过期货市场获取未来市场的供求信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真正做到以需定产,而且为企业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市场价格风险提供了场所,在锁定生产成本和增进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起到了“保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