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公司巡礼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圆桌
  • B8:中国融资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国内商品涨多跌少 期市迎来“红色星期一”
    期指增强机构投资者话语权
    大宗商品暴涨暴跌 企业如何应对经营风险?
    美国石油需求遭遇26年来最大降幅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国内金银价涨多跌少
    国外消费品公司加强大宗商品套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指增强机构投资者话语权
    2008年08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江岩
      ⊙特约撰稿 江岩

      

      去年A股市场的一轮大牛市,打破了最乐观的分析预测。2007年的激情在2008年付出了代价,机构投资者们在市场最需要冷静声音的时候,没有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于是在股市退潮的时候就不得不付出同样的代价。今年上半年不少基金损失惨重,有时表现还不如散户,在这背后,既有机构投资者主观的失误,也有着客观的无奈。

      不难看出,市场的大幅波动之间,投资者的投资模式比较单一,机构投资者对市场也许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认识,但最终落实到投资行为方面,无非是买入或卖出而已。在去年下半年的狂热气氛中,大量民众积极抢购开放式基金,使得后者资产快速增长,而又由于基金契约中已经明确规定一定的投资比例,机构管理人不得不在市场上不断单边买入,将对估值的担忧放在一边,使得机构投资者最终变成了芸芸散户的附庸,同样在市场上追涨杀跌。

      另一方面,市场缺少一个适当的外部风险出口,结果风险出口倾向于内部化,机构投资者明知风险也不得不迎头而上,反过来在市场内部堆积了更多风险。在市场狂热的时候,机构投资者既然不能选择冷静,那么在市场退潮的时候他们也无法规避风险。在一个没有外部避险工具的市场里,投资者只能通过不断减仓的方式来降低风险,而机构投资者由于持仓规模庞大,在减仓的过程往往会遭受更大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投资者表现有时不及一般散户的原因之一。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给机构投资者更多自我表达和规避风险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在稳定市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交易品种的极大丰富。根据目前的股指期货有关规则,股指期货产品同时有4个不同期限的合约同时处于交易状况,可以给机构投资者一个更大的表达投资决心的空间。比如,部分基金管理人可能认为未来3个月的市场行情可能转好,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不得不坐等时间流逝,而有了股指期货之后,各大专业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长期分析预测的专业能力,在股指期货上直接交易,通过各个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来引导市场理性投资,避免陷入狂热或恐慌情绪。

      其次,股指期货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外部避险通道,使得机构投资者面对广大民众情绪的潮起潮落,可以重新获得决策的自由,不必一味单边买入,推高指数。举例来说,在股指期货之前,开放式基金管理人面对激增的基民申购资金,不得不被动单边买入,无论其是否真正看好后市。而有了股指期货之后,基金管理人如果并不看好后市,可以选择同时在股指期货市场卖空,利用外部工具进行避险。而股指期货在各大机构的避险需求推动下,也可以正确反映市场投资价值,引导市场情绪保持客观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