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虽然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在长期内将有效纠正经济结构中的失衡因素,但由于目前国内能源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改革在短期内将明显推高能源价格并使通胀加剧,这正是一年来能源市场化改革被搁置的最重要原因。而这次国家发改委决定自8月20日起将全国火电企业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分钱的举措,前提正是在于国内高通胀威胁的减弱。
事实上,换一种角度来看,此次电价调整相当于宣告此前的电煤限价令的部分失效。分析起来,失效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首次电煤限价令发布已过一个月,但众多种类电煤价格仍在一路走高。据悉,限价令实施后,国有大煤矿的电煤出厂价受到严格监控,但这却间接推高了市场煤的价格,电厂买煤反而比以前更难了。如目前秦皇岛港大同优混的平仓价为每吨1050元至1080元,较6月19日的平仓价每吨885元上涨幅度已达22%。市场煤和重点合同煤之间的价格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大煤矿的生产动力严重受损,也使得倒买倒卖行为猖獗起来。
其次,国内能源市场混乱局面凸显了此次重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由于国内煤价高涨和电价控制,导致全国范围内的“电荒”加剧。根据中电联统计,今年前7个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10.91%;与此相对照的是,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同比仅增长8.1%,已连续两个月低于10%这个标志性增速。而据估计,目前至少有14个省实行临时拉闸限电,合计电力缺口可能达到3600万千瓦,占中国整个装机容量的近5%,已接近2004年夏季电荒时的状况。实际上,在四年多的宏观调控之中,“煤电油运”一直是重点投资建设领域。为什么在持续投资之下,“煤电油运”瓶颈问题仍反复出现?这不是简单的供应能力不足或投资不足的问题,而是市场价格机制出了毛病。
显然,能源瓶颈已对中国经济构成了重大威胁。外需放缓、国际高商品价格和汇率升值等因素已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此时能源短缺状况则令整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因此,在通胀风险势头显现减弱趋势的时候,调整能源价格的时机已经成熟。不过,需要提出的是,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仅仅是提高油电价这么简单。提高电力等价格,甚至是赋予微观主体完全的价格决定权力,都只能是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最为根本的措施则在于放开能源领域的市场准入,这才是保证市场机制充分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之所以强调能源价格机制调整还要配套市场改革,还与当前国内庞大“隐藏的”通胀压力有关——通胀压力正蓄势待发,等待加价或解除价格管制即会释放。此外,由于政府要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经济,在财政支出大增的情况下,政府也会倾向于放开价格,减少对能源、电力的财政补贴。这使得以系统化的改革来应对通胀压力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