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金融·证券
  • 4:时事·海外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书评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道
  • 10:信息大全
  • 11:信息大全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热点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8 月 23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黄君实:中国人不要总是妄自菲薄
    书画“册页偷换”造假法辨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书画“册页偷换”造假法辨识
    2008年08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鼎
      图3
      图1
      图2
      图4
      ⊙黄鼎

      

      自2004年5月,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创作的一套《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在北京翰海拍卖行拍到6930万元的天价后,册页形制的所有名家作品顷刻间便在市场上倍受关注,身价飚升。名家创作的册页作品,页数少的有四至六开,常见的是八开和十二开,多的有二十开甚至不止。名家册页作品有的系一位名家单独创作,有的则为数位名家联合来完成,以一人画一开(帧)者居多。由于完成一件册页的创作过程远比单幅面的作品要费时费力得多,创作者一般还得考虑诸如每一小品之间表现内容的相互适应以及总体艺术风格的统一等问题。因此名家册页作品在现实中数量(指真迹)较立轴类单幅面作品要少许多。有些由某位名家独立创作的开数相对较多的册页作品,还可能是该名家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代表性创作,属收藏界的珍品与稀有物。

      册页作品的观赏方式与其他幅式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性名家作品多为一个画面“一览无余”式的;而不论是是否已装裱成册的或是以镜片形式出现的册页作品则不然,它只能被放置于或案头或墙上被“从前到后”地逐页审读。那么从一般性的品读习惯来说,每位鉴藏人在看一件暑名某名家的册页作品时,对于先目睹的部分总会相对更认真一些,既所谓眼光“紧”(鉴定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到后来眼光就逐渐“松”起来,且前面部分的鉴定观点往往会“先入为主”影响到后来的判断。因此,要是作伪人在名家册页作品靠后的位置“偷换”进一二开小品时,使当局册页形成“真中掩假”的状态,那鉴藏者就有点难应付了,尤其是一些采用了“绝对克隆”术加“偷换”术的成品。

      被“偷换”的册页作品近些年在市面上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我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书画拍卖会上时常都有所察觉,个别该类成品还曾被某正规出版社编入当局名家的作品集(画册)公开出版,说来确实有点让我“心惊肉跳”。

      请大家看一套四尺六开规格的“合作型”名家册页成品,图1、图2、图3与图4依次分别署名谢之光、陆俨少、李苦禅、吴茀之的画作便是它的“组合件”。从暑名名家的笔墨与造型标准入手做判断,我认为此册页就有“偷换”的嫌疑。笔者观点是其中的三开为真迹,一开为疑伪成品,不知大家能否以自己的眼光分得清它们的真与伪。

      所有“偷换”的书画成品,它的特性就是既不完全真,也不完全假;而是有的真,有的假,且多数还是真的多,假的少。所以每一次的辨识工作最要强调的就是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很高的警惕性,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产生麻痹心理。由此说来,书画鉴定工作光靠眼力好尚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