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金融·证券
  • 4:时事·海外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书评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道
  • 10:信息大全
  • 11:信息大全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热点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8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书评
    反全球化论者
    在哪里站错了位置
    人才、制度两个瓶颈永难克服
    《李宁:冠军的心》
    《公司锦标赛》
    《智弈》
    在透明化过程中建立诚信和互信
    个体理性可能聚集起群体非理性
    《真假共和》
    《才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才、制度两个瓶颈永难克服
    2008年08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葛传红
      ——有关家族企业的悖论

      《家族企业》

      (美)哈罗德·詹姆斯 著 暴永宁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5月出版

      ⊙葛传红

      

      家族企业可说是个古老而又“短暂”的企业组织形态。说古老,是因为它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企业形态。在私有制条件下,历史上最早的企业均是家族企业。说它“短暂”,是因为发展至今,家族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

      资料显示,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手中,其中有不到三分之二的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后者中大约仅13%的企业能传至第三代。

      现行经济理论大都将家族企业看成是不合时宜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公司或股份制在现时才是更好的管理形式。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却不认这个账,他说:股份公司虽然改变了资本家族企业的运营方式,但却不曾改变其本质,更不曾将其逼上末路。非但如此,家族企业更在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环境中开拓了新的活动领域。

      说起来,詹姆斯并非专门的经济学家,而是历史学家,这也许恰恰便是他的优势之所在。他不必受当下一些经济学教条的影响,可以“大胆的怀疑”;他有“拿事实说话的功底”,可以在故纸堆里“小心的求证”。虽然詹姆斯这本耗费十多年时间写出的《家族企业》并非从学术(理论)角度对家族企业做专题研究,而是从传记、文学化的手法来介绍几个赫赫有名的家族企业,但是他达到了他要追求的效果。用他的话来说,资本主义是家族开始打造的,不论在世界什么地方,印度也好,法国也罢,就连英国和美国也都算上,“企业的结构都会以家族为蓝本形成”。

      但令詹姆斯非常遗憾的是,家族企业在众多国家发挥了巨大作用,却未能得到认真的历史分析。他认为,家族在一代复一代的人流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家族,时间才有了连续。假若没有长远的前瞻,构筑市场和企业的努力就会失败。总之,子孙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他呼吁人们必须给家族企业以一个其应得的位置,而进入21世纪,则是人们要重新强调家族企业正面作用的时候了。

      詹姆斯观点无疑非常具有启发性。然而,通读他的这本书后,人们不禁感到困惑——既然家族企业如此之好,但为何主流经济学家们却与他的观点大相径庭呢?

      其实,詹姆斯的研究方法存在很大问题,他实际上使用的是倒果为因的方法。他以法国汪代尔家族、德国哈尼尔家族和意大利法尔克家族为研究对象,而这三家都是比较成功的家族企业。他的潜台词是,既然这三大家族企业历经几个世纪还这么成功,那就证明家族企业是成功的企业模式。这是典型的以点带面的论证方式。

      仅以印度的家族企业为例。根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第二代,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四代之内高达97%的淘汰率,家族企业的存活确实称得上是“大浪淘沙”。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詹姆斯没有去研究家族企业是如何失败的,而直接去研究成功的家族企业。这就将命题成功地转换为——“成功的家族企业证明家族企业模式是成功的”。如果按照这种研究方法,人们也完全可以证明家族企业模式是失败的。

      其实,家族企业始终存在着人才、制度两个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管理的复杂化,对高级人力资本需求增多,而对于家族成员群体而言,高级人力资本要素拥有者要受到人才成长的概率等因素的影响,在家族成员这个小规模群体内,这种人才出产的概率极低,因此从质上看,家族成员群体也很难保证对人力资本的供给。

      在家族企业中,权力往往集中在以创业者为核心的家族成员手中,这种极权的决策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不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容易造成决策失误。由于这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合理的人才结构便无从谈起。

      据一些学者研究,欧洲拥有一些历史特别悠久的家族企业,许多都传到了第七代或第八代。然而,每当将企业传给下一代时,问题就会产生,这不仅由于所谓“富不过三代”的现象,而且还由于包含其中的家族政治。将与企业相关的财富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往往依赖于对预期继承人结婚对象的选择,以及他们抚养子女的方式。

      对此,家族企业一般强调家庭内部的“真挚感情”,强调对家族事业的忠诚感和荣誉感,往往依靠家长的权威即可保证家族企业的顺利运转,甚至可以“边吃晚饭边开董事会”。这的确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然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家族企业其实是经济的而非情感的构体,资产阶级家族之所以能形成为一体,是完全出自财产欲而非感情”。因此,家族的精神财富就变成了物质化的有形之物。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也说:“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乃至情感都已被异化”。在这种局面下,家族企业如果出现众多的继承人,那么就将造成家族财产的严重分割,企业将难逃失败厄运。

      血缘乃是链接家族企业的纽带,他们往往有意识地表现出一种贵族气派,甚至自视有如王侯。但他们却并从不属于现代,更不属于未来,而只属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