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货币债券
  • A3:期货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半年报特刊
  • B2:半年报特刊
  • B3:半年报特刊
  • B4:半年报特刊
  • B5:上市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2:信息大全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8 月 2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版:货币债券
    连续上涨一月 债市未来走向悬疑
    美元承压下滑
    公开市场操作定调温和
    别让公司债变鸡肋
    人民币反弹89个基点
    中小银行债券业务如何规避市场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别让公司债变鸡肋
    2008年08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琢磨
      ⊙琢磨
      近期,在部分放高票息地产公司债的带领下,公司债出现了一波不小的涨幅。

      从基金、保险等主力机构看,一开始对房地产公司债的戒心还是很强的,不会大规模介入,但在券商、游资及个人投资者的追捧下(不排除承销商做盘的可能),这些新券上市后一开盘便走出强劲走势,短短1个月,新湖债涨5%(年利率9%),在示范效应下,部分基金和券商等机构的短期投资资金也开始介入交易所公司债,苦于投资无门的各路游资(包括打新股的资金)发现打新债也能盈利,纷纷加入申购新债的行列中,原来还为发行困难而发愁的发行人和承销商,发现手里的债券又成了畅销货,公司债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局面。

      不过对于红火的“前景”,投资人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日前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严格管理,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更加恶化,也更加依赖债券市场融资渠道。

      交易所债券市场历来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只要有资金、有条件,总是能创造出波段行情。但对于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管理层不能局限于市场给投资者带来了多少的投资机会,还应该关注利用公司债发展的机遇,如何确立交易所市场的功能定位,如何通过公司债确立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整个债券市场中的定价权。是维持较合理的收益率吸引各类投资者进入市场,还是将收益率打到底与银行间企业债看齐让公司债也变成鸡肋?

      我个人认为,维持公司债二级市场合理的收益率水平,长期来看对投资人和管理层最有利,较高的债券发行收益率会提高投资人的持有期收益,增加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降低和分散了高通胀、负利率和经济下滑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将公司债收益率打得过低,虽然短期收益较高,但后期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利率必然跟随降低,无疑竭泽而渔;遵循自然规律,涨跌有序,进退有节,才是成熟市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