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繁荣、书画“洛阳纸贵”的年代,名家手迹几乎是寸纸寸金。于是,社会上的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便滋长了强烈的“拾宝”与“捡漏”心态。还有,书画赝制据说是做款识最难;不做款识的造假相对便捷等等。
正因为现实中存在有多重或诱发或制约因素,因此便有了一种以不做款识为典型特征的书画佚名式造假手法。依操作方式与成品样态的不同,佚名式造假可区分为“完全佚名”和“不完全佚名”两种类型,而“完全佚名”又有着克隆性(质)、“仿制”、“篡改”与“祖宗像”四种不同的品种,此次先说最前者--克隆性成品。
从古至今,名家书画真迹无题款、未钤盖图章的应该说不乏其例。但问题是如果这类成品的市面流通量过多了,这现象就值得注意了。
“完全佚名”的克隆性作伪,通俗说就是作伪者一方面通过克隆去伪造一件名家作品,另一方面却不作款识,或钤盖印章,旨在达到骗人的目的。也有的造假者会直接选用一件事实上的无款章(宋代有不少这样的名家名作)名画进行“绝对克隆”,就能造出成品,
如图1就是北方某场拍卖会一竞拍物,拍卖图录将其署为“无款”作品,它是一绢本质地的团扇形制成品,画面上无作者本人的款识与图章,只钤盖有与作者无关的六方鉴藏章。其实我目光一触及此画就认定它是克隆来的“完全佚名”成品,因我在学画阶段曾临摹过其母本图2--宋代名画《虞美人图》无数次。原作的艺术表现细致精微,画的神韵堪称“无与伦比”,原作是一件能让我记住一辈子的经典古画。综合观察图1疑伪成品笔线、色彩、造型与品相,它的赝制水准偏于低下,尽管其底色似乎很陈旧,画面上有残损,但那都显得不自然,是“人为”之迹且仿造的时间不会太长。不过,至于经销者在现场具体怎么说明它、或见过此画的各位鉴藏者作如何判断,以及它在该拍卖会上有没有正式(现在拍卖行虚假成交现象已司空见惯)成交,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克隆类“完全佚名”成品,对经验丰富的鉴藏人一般不会构成太大的“危威”,对初涉收藏领地者就难说了,这主要是鉴识经验、阅历与一个人的“免疫力”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凡遇到这一类“完全佚名”作品,经验欠丰富者务必要做到“三多”:一要多请教资历深的鉴藏专家,最好要在他们的教导下做判断与收藏;二要多查阅历代名家的作品资料,尤其是要多观摩(指经常看影印件)我国古代(以宋代为多)的佚名类经典名画,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若是遇到某“完全佚名”的作品与某近现代名家的艺术风格较相近,则要多与该名家已确认真迹作品的具体笔墨与造型作认真细致的比对,才可避免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