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场热议美元能否持续走强之际,美元指数9月2日上冲78.3点,创下去年10月16日以来的新高,反转预期愈发强烈。莫非弱势美元的“七年之痒”就此结束了?
回顾美元强弱交替的走势,不难发现弱势美元并非次贷危机独有的产物。最近一轮弱势美元周期始于2001年,依靠举债消费及过度扩张信用支撑的美国经济,难以掩饰表面繁荣背后无法逆转的走弱趋势。而同期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却异军突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极点。在比价效应面前,美元毫无优势可言,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正所谓在世界经济向好的阶段,货币强势与否,不在于经济是否增长,而在于谁增长更快。很明显,美元走弱有其内生的估值劣势基础。
弱势美元真正吸引市场关注,是从去年5月开始的。出于转嫁危机压力,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美联储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5.25%的高位一路降至2%,力度及频度实属罕见。由此,弱势美元步入由美联储强力掌控的第二阶段,即所谓的主动贬值。2006年初起步的有色金属牛市,除了市场需求旺盛的因素外,弱势美元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而2007年下半年原油、黄金价格的暴涨,今年年初粮食价格的飙升,表面来看是投机资金恶意炒作所为,实际上弱势美元难脱干系。美元与油价高度相关的走势,正好诠释了7月以来油价的触顶回落。
如今,美联储已连续两月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基本上宣告了美元主动贬值进程的终结。而美元近期的走强,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美元先于其他货币走弱,具有先发优势。长达七年的弱势美元之旅,对支撑美元走弱的基本面因素已有效释放,市场对其继续走弱的预期也相应减弱。而其他货币则积累了过多的强势预期,趋势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逆转。欧元即是典型例子。其二,美元的反向比价效应开始显现。次贷危机进入中期阶段后,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基本达到极至。下半年以来,欧元区、英国、日本等主要的经济体均面临衰退风险。数据显示,欧元区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2%,且7月份PPI高达9.0%,为18年以来新高。经合组织预测下半年英国GDP将连续两个月缩减0.3%和0.4%。在经济下行阶段,货币的比价效应在于谁更糟。因此,美元无疑具有向上的动力。这也是投机资金在缺乏投资渠道的背景下,宁愿蛰伏美国把美元视作避风港的重要原因。加之美元继续降息预期减弱,而其他货币则不排除降息的可能,美元被动走强也具备了一定基础。近期,澳大利亚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7%,拉开了非美元货币降息的序幕。
不难理解,现阶段弱势美元的先发优势及比价效应,均有助于美元的走强。且美国经济初现好转迹象,二季度GDP增长数据已被修正为3.3%,无疑增强了市场的信心。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美国经济也有望率先走出调整。因此,我们不必为美元指数创新高感到惊讶,倒是非美元货币该担忧币值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