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信息披露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原油继续滑落 沪燃油略有上涨
    “地下炒金”引来金市制度性三问
    中级调整未结束 豆价探底之路仍在延续
    豆市投资需关注美元和原油走势
    沪金重回180元大关
    全球最大黄金ETF减持
    郑糖调整再现新低
    8月份全国食用油价格下降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地下炒金”引来金市制度性三问
    2008年09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见习记者 叶苗
      徐汇 资料图
      制度建设从何完善?行业乱象从何规范?投资理念从何教育?

      ⊙见习记者 叶苗

      

      沸沸扬扬的“张卫星爆仓事件”,使得一时间人们对黄金投资众说纷纭。既有对张卫星本人炒金的追踪,又有对“做市商”制度等金市新鲜事物的探讨,也有对我国黄金市场整体的反思。从这一层面上说,这一事件已经超越了张卫星的本身行为,而是为黄金市场的健全发展,打开了一道讨论的口子。为何地下炒金能发展壮大?为何投资者冷落正规的黄金投资途径?我们的监管又存在哪些误区?扶正祛邪,正本清源,黄金行业的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一次制度性的思考。

      “张卫星到底做了什么,有些细节我们还无法知晓,也无从知晓。”中国期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常清教授说,“但我们应该留下一些教训,更好地完善这个市场。”为此,本报专访了一些专家,从中得到不少真知灼见。

      

      制度供给:

      如何与投资需求匹配

      “地下炒金跟当年的地下炒汇一样,在各大城市都有,而且很多,”常清表示,“这既证明了投资者对黄金的需求很旺盛,也证明了我们的制度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黄金市场的最主要矛盾就在于投资需求与制度性供给不匹配。”从品种上说,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进行。现在的黄金交易完全是场内交易,不能满足内地投资者的需要,投资者很容易被24小时不间断的场外交易品种吸引,制度供给不够导致很多投资者到各种各样的公司去炒金。

      著名黄金分析师杨易君,在其《中国当前金市乱象》一文中,详细剖析了目前黄金市场品种的优劣:就现货交易而言,其交易价格与国际现货金价的接轨依然紧密,总体的交易机制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但因为其只针对法人机构,个人参与必须通过法人会员单位的经纪手段来曲线完成。就银行的“纸黄金”品种而言,虽然没有信用风险,但因其采用100%的非杠杆交易形式,对风险偏好大的投资者缺少吸引力。

      常清也提到一些小细节,比如黄金期货合约数量太大,一手黄金期货有1000克,目前来说不适合群众参与,而地下炒金的参与门槛则要低得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黄金交易的主流市场——现货、期货和银行的“纸黄金”,都有相对的缺点,都给地下炒金钻了空子。

      对此,高赛尔首席分析师王瑞雷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结合,培育银行的“做市商”职能,向瑞士银行、汇丰银行等成功典型学习先进经验,“银行在场外交易中发展壮大了,我们的市场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二是交易所增加配套职能,例如上海黄金交易所能否增加个人业务,上海期货交易所能否引入24小时电子盘交易,都是值得业界深入探讨的。

      

      行业乱象:

      呼唤强力监管

      由于我国正规的黄金交易市场,在制度性供给上不能满足需求,进而滋生了灰色的地下黄金市场。这种黄金市场主要实行24小时交易模式,并存在很高的杠杆比例。杨易君表示,这使得投资者存在极大的风险,很大程度地扰乱了我国金融秩序,增加了境内外货币流动的管理难度。

      那么,该如何对乱象仍频的市场进行有效管制呢?专家们普遍提到了立法问题。“现存的黄金法律法规,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制定的,在规范现货交易上还能有所作用,对于新生的金融衍生品监管作用就很低了。”一名专家表示。据了解,目前国内没有任何涉及黄金非法投资交易的条文,黄金市场的违规者只能按照非法经营罪论处,而非法经营最多判有期徒刑3年,这对于遏制金融犯罪极为不利。

      对于一些实质上合理的炒金现象,如何通过法律给予框架和定义,使其能纳入合法监管的渠道;对于一些确凿的违法行为,如何通过法律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常清还特别提出,在监管上也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监管的重点应该针对犯罪行骗本身,而不是过多地管形式,交易创新是允许的,只要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而对于屡禁不止的地下炒金现象,在现阶段品种供给尚不能满足、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也呼唤能统一监管力量。“是否能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监督委员会,专司负责黄金市场的监管,明确管理的权责。”王瑞雷表示,除此之外,一些自律性的民间协会,例如中国黄金协会,也要加强敦促下面的经营商,规范各种交易行为。

      

      投资理念:

      全面客观介绍黄金

      在投资黄金的过程中,许多投资者往往受到地下公司的蛊惑,在缺乏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误入歧途。“希望能建立更加透明的投资窗口,落实会员信息,让投资者有便捷的甄别渠道。”王瑞雷建议。

      对于投资者教育中的方式方法,有关专家也表示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过多强调风险,结果恰恰带来了风险,”常清说,如今一说到黄金期货,不少专家学者就强调其不适合中小投资者,而一些地下公司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说“能让小投资者赚钱”,导致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转向了地下炒金。 “光讲一个方面,结果就正好为地下炒金做了宣传。”

      常清表示,在投资者教育上,对于黄金产品的介绍要客观全面,优缺点都要兼顾,不要让投资者“盲人摸象”,避免其产生正规产品风险大、地下产品风险小的错觉。

      另外,“黄金是保值产品,只涨不跌”等观念也经常被一些地下公司用来做噱头。“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润背后一定是高风险,”王瑞雷表示,参与金融市场,尤其是杠杆保证金交易市场,投资者一定要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