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海外
  • 8:圆桌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披 露
  • C2:产权信息
  • C3:数据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反垄断法生效后第一场大考——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法律分析
    “转轨拐点”或时限是否已到来
    人民币汇率
    在多种效应叠加下双向变动
    基金清盘机制同样亟需完善
    公司治理模式
    趋同化潮流在加速
    “对股东们而言,这显然是一大噩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清盘机制同样亟需完善
    2008年09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肖玉航
      ⊙肖玉航

      

      深沪交易所目前已修改新股上市规则,而笔者认为,基金清盘这个4年前的规定同样急需完善,特别是在目前A股市场进入实质性全流通和巨大低价产业资本冲击下的市场化大背景下。从世界资本市场来看,基金清盘是为避免投资者血本无归的一种风险控制的必要方式。对于中国A股及国内公募基金而言,尽管清盘案例没有出现,但清盘机制亟需健全及透明已是当务之急。

      基金清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是常见的,比如近期纵横大宗商品市场的美国基金公司Ospraie管理公司宣布,该公司的旗舰品种Ospraie基金因巨额亏损将关闭,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持有该公司20%的股权。Ospraie基金押注原油、天然气和结构性商品,单今年8月净值就锐减27%,今年至今净值已下滑38%。关闭此基金是因为亏损超过30%,触发投资人可依其意愿赎回的条款。该基金去年资产最高达到38亿美元。笔者发现,在去年10月就有数家美国、英国共同基金因巨额亏损及次按危机触发清盘,从目前来看,仍然是明智选择,否则目前可能持有人就真的亏损更大或血本无归了。

      在中国资本市场,银行理财产品会强制性清盘,赚到上限、亏到下限,就清了,这些条件在销售合同中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个主动清盘的民生银行QDII产品“港基直通车”,该产品2007年10月31日起息日后第一个工作日确定的基金净值为984.38,而2008年3月18日净值491.08,恰好亏损一半,触碰到了产品规则的下限,于次日清盘。

      但开放式基金仍无先例。

      笔者研究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开放式基金的合同,一般都规定,在基金存续期间内,基金持有人数量连续60个工作日达不到100人,或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宣布该基金终止。很显然,这个条例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资本市场的新形势,巨大的低价限售股解禁及新上市规则的时间尺度放宽,使得未来中国A股市场风险激增,从目前中国股票型基金投资净值看,越来越多的基金净值进入0.5元区域,净值大跌50%以上的基金激增。在这些市场大风险面前应完善基金清盘机制,使得基金机构在最大限度上优胜劣汰,进而保障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今年以来,政策性维稳或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弱,说明市场正在成熟和理性,风险正在加大,“仙股”、“退市”等绝非中国香港、美国等地资本市场的专利,估值回归和巨大低价产业资本的冲击,仍然可能对那些基金规模较小、净值出现严重下落、持有人急降而显现机构运作水准不佳的机构形成危机,而在此背景下,完善清盘机制,规避基金机构未来可能的破产性亏损,应是管理层及社会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中国在基金业超大规模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实现风险控制、促进机构优胜劣汰、切实保护持有人的利益,眼下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