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海集运公布了中期业绩,从经营状况看,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而前不久,中海集运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收购中海码头的全部股权。如何度量短期经营业绩表现和其中长期投资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集装箱化率持续上升增强行业运载优势
集装箱运输在各种海运方式中发展最具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集装箱运输占全球海运的比重仅为4%左右,1988年达到5.4%,10年后(即1998年)超过10%,2005年这一比重已升到15%,集装箱化正逐渐成为国际海运的主要特征。目前发达国家的集装箱化率约在70%~80%,而发展中国家的比率较低。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新兴市场的集装箱运输比例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随着适箱货源的不断增加,集装箱运输正在成为一种占主流的贸易海运方式,2000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20%-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11月28日我国集装箱吞吐量首超1亿标箱。根据中贸物流资讯网的信息,集装箱海运量有望在2012年突破2亿标箱。
作为全球前列的集运公司,中海集运拥有超强的运载能力。截至08年6月,公司共拥有151艘集运船,运力达到了45.2万标箱,且公司拥有良好的船队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大型化和年轻化。公司4,000标箱以上船舶已经占船队总运力的82%,船舶的大型化优势在行业中绝无仅有。公司经营的集装箱船舶的平均船龄为7.6年,远小于全球集装箱运输行业11.5年的平均船龄。这些先天条件,保证中海集运在未来的集装箱运输的飞速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疲弱的市场环境加剧船公司竞争,具备超强实力的船公司将受益
继美国次债危机后,主要欧洲国家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等核心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情况,集运市场疲弱态势开始显现,船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场行业洗牌的过程中,只有具备强大经济实力,拥有优质资源,经营定位准确的船公司才能够赢得胜利。
中海集运拥有的大型化船队资源,极具经营优势的内贸航线,优异的成本控制措施以及优良的财务状况都使其能够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中海码头收购,为中海集运打造国际化物流航母揭开了序幕
从国际大型航运公司的发展模式看,船公司和码头资源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当今航运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的竞争升级为完整产业链的竞争,拥有了船队资源和码头资源的航运公司,不但可以降低业务单一、周期性波动等风险,还能提升其业务链的整体绩效。
2008年8月,中海集运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签订产权交易协议,收购中海码头全部股权。从中海码头的业务规模来看,此次收购的码头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本次收购的码头共有38个泊位,海岸线达10,394米,堆场429.4万平米,吞吐量预计达到2,121万标箱。其中有29个泊位已经投入使用,吞吐量达到了1,570万标箱,收购之后马上就可以享有码头进入成长期的收益。另外,还有9个泊位正处于投产期,计划吞吐能力达550万标箱,预计近2年能完成泊位的建设。而从码头分布的区域看,码头公司现有的泊位主要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主要的集装箱码头,其码头和码头相关业务基本覆盖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最蓬勃的三大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中海集运以此次收购的码头为中转枢纽,连接中海集运74条国际航线和17条内陆航线,同时促进干线和支线更好的配合,构建一体化的航线网络结构,有利于形成全球的枢纽港和区域中转港网络,不仅可以保障高效率、稳定、优质的码头服务,有助于提高中海集运高整体的运营效,而且有助于吸引和稳定客户群。
此次码头收购,是中海集运进行产业链管理的积极举措,不仅可以降低集运行业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相关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其物流服务环节,增加利润来源渠道。
以中海集团为依托,共享母公司优质资源
中海集运是中国集团旗下唯一以经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子公司。而中海集团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国有特大型航运企业集团,其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公司、代理、代表处,营销网点总计超过300多个。目前,中海集团(含)拥有的船舶载重量吨位居全国第二位,沿海货运量和沿海客运量居全国第一位。未来中海集运可以充分依托母公司的销售网络和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向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航运物流企业迈进。
不可否认目前是集运行业的低迷时期,但是迎接黎明必然会经历前期漫长的黑暗。根据IMF最新公布的全球未来经济增长形势预测数据,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放缓仅仅是2008、2009年两年的短期情况,2010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的复苏。而8月28日美国商务部也大幅向上修正了其二季度GDP数据,美国经济表现大幅好于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形式并未有想象中的严峻。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在各船公司调整航线运力后,市场将进入新的平衡,那时只有如中海集运这般的拥有持久耐力的长跑者才能够最终享用市场再次繁荣带来的盛宴。(公司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