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黑色星期一之后,周二市场仍然维持弱势,上证综指和深成指每天创出新低,似乎在不断地将市场推向深水区。可是,在此过程中并非没有积极的因素。内部政策方面,证监会拟推出可交换债的规定,交易所正在着手准备相关配套工作,包括研究制定相关上市交易实施细则。外部环境方面,美国联邦政府7日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全球股市纷纷以上涨回报了美国政府的积极举措。
A股市场的无动于衷,甚至近期动辄暴跌的走势,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伤口上撒盐的动作。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值得深思。
政策传导信息的不一致性
在周末证监会推出可交换债券的相关制度时,所有的媒体可以用欢欣鼓舞来形容。从管理层的官方解读来说,这是一项解决大小非问题的积极举措。可交换债券为上市公司股东提供了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股东可以通过发行可交换债券获得所需资金,而无需抛售股票,从而将集中抛售压力化解为分散抛售,缓解对股价的冲击。可交换债券无疑是非常好的一项金融创新工具,但对于目前举市瞩目的大小非问题来说,可以说远水难解近渴,进一步来说是只能有限的解决很局部的问题。就可交换债券来说,程序之严格,条件之苛刻,估计与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股东无缘。这也就表明这对于解决大小非问题只能是很有限的一次动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在大小非问题,还是在融资问题上,管理层政策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也会造成投资者的错觉。以上周五出台的交易所新规则来说,将发行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前十二个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股份的持有人,要求其承诺不予转让的期限由36个月缩短至12个月,而且在新规则中预留境外公司上市空间,这对市场的短线冲击不言而喻,加上近日宣布招商证券IPO的消息,市场随即以暴跌做出反应。
管理层显然对于市场的反应预估不足,在某些程度上,高估了对于市场问题的掌控能力。就大小非问题而言,修改上市规则造成新股上市加速小非流通的问题,虽然可交换债券是积极举措,但必须注意到,弱市之中,对利好的漠然和对于利空的放大效应是不对称的,任何政策都会被从不同角度进行解剖。修改上市规则和可交换债券在大小非问题上传递的不同信息,让投资者会无所适从,很大程度上将可交换债券的利好效应化为乌有。
而就近期的IPO和再融资安排来说,弱市发行新股本是市场难以承受之重,因而持续不断的新股安排也让市场茫然。一方面,证监会屡屡表态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融资进度;但另一方面,新股和再融资的审批仍然源源不断,对市场传导的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招商证券的上会,券商迫切上市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如此低迷的市场发行,管理层显然高估了市场的承受力。新股发行的绵绵不绝,很容易让投资者联想到越南无限期暂停IPO和再融资以期救市的措施。因而,这些不同方面传递的不同信息传导容易让投资者迷惑,从而对市场产生更深的迷惑。
资金决定市场趋向
无论是大小非问题,还是新股发行问题,可以观察到,管理层在调控措施上注重在股票供给方的调节,但忽视了需求资金的调剂。对于供求关系来说,目前的大小非问题宜疏不宜堵,暴利税也好,可交换债券也好,二次发售也好,这只能缓解大小非减持的节奏,但减持的事实却是存在的。新股发行问题也是,也许是迫于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也许是推进市场变革的决心,新股发行在一如既往的进行。这些股票供应量的增加是切实存在的。
那需求在哪里?场内投资者已经深套,场外普通投资者在观望,新批基金,显然,数量和募集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保险资金的入市仍然是杯水车薪。这些供求上的失衡是造成市场不断下跌,向下寻求支撑的根本所在。
市场呼吁平准基金的呼声日高,这些呼声代表了市场需要注入流动性的需求。就美国政府救助房利美与房地美这项积极的举措来说,毕竟政府还是拿出了真金白银解决问题。
市场总是理性的,即使是失衡状态下的弱势市场,仍然是理性的,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到供求问题的解决上,也许会对市场有积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