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其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同步趋势,即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增加,反之则相应减少。2007年第三季度之前,整体消费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但是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大幅滑落,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也大大减少,而此期间的整体消费却大幅上扬。由此可判断,从2007年第三季度到现在的消费持续增长并不是由居民消费拉动的,而是由政府消费拉动的。这一点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方面也可以得到印证。
政府消费不但在效率方面存在缺陷,而且是否能够持续还要受制于财政状况。财政部8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323.2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财政部表示,受前期拉动增收的一些特殊因素消失和相关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7月份财政收入增长已大幅下滑,预计后几个月收入可能延续7月份增幅较低的态势。财政不仅在收入方面出现压力,支出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2007年中央财政决算的报告,2007年全国财政出现了2000亿元的赤字。财政部公布的7月份全国财政支出,为4561.44亿元,同比增长40.9%。1至7月累计支出27443.46亿元,同比增长29.7%。财政部在其网站上也表示,今年后几个月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稳定物价、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新增支出较多,财政收支紧张形势不容忽视。因此,依靠政府消费的消费增长模式在后期很难持续。
拉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措施譬如美国的家庭退税计划,长期措施的核心在于增加居民持久收入,增强消费长期预期。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除了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以及国内经济放缓对消费支出有影响外,社会保障不足、居民出于后期不确定性因素的担忧而不愿多消费是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家庭退税计划只会带来消费的短期繁荣,如果制约消费的长期因素仍存,不会改变消费支出比下滑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景气预警信号,社会消费已经从2007年11月起连续9个月位于“偏热”的黄灯区,在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一次性退税可能引起的短期内消费较大幅度增长有推高物价的可能性,不利于 “一保一控”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笔者以为,为改善消费长期预期以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可以采取的比较现实的有效措施有三条:第一,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真正提高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财政部也表示,个人所得税目前占全国税收盘子的7%左右,进行减税不会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太大的影响,减税相对容易。相对于高收入者,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可以更多地增加消费。第二,继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住房制度安排。只有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才能促进消费者更积极地消费。第三,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使消费者形成持久性预期。(作者单位:上海证券公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