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特别报道
  • 8:书评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9 月 2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林明弘:
    艺术是在与环境对话
    钟飙:我的作品指向终极思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林明弘:艺术是在与环境对话
    2008年09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 琳
      杨琳 摄
      杨琳 摄
      杨琳 摄
      ⊙本报记者 杨 琳

      

      林明弘这位已在上海生活了2年的台湾艺术家,近日其最新个展在上海沪申画廊盛大揭幕。展览以Maria Mendez在1934年谱写的流行歌曲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命名为《一日之别》。艺术家将上海某杂货店的日常用品作为基本素材搬进了沪申画廊,与整个建筑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场域特定装置作品。该作与艺术家之前的那种大色块、大花样风格似乎产生了南辕北辙的效果。或许这件作品将是林明弘艺术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大花、大场面只是我作品的60%

      或许80%的人认识林明弘的作品都是看到那种大花的、大场面的视觉效果。一块块台湾传统花布似的图案,有的画在地上;有的像地毯一样布满整个空间地面;有的则画满一大面墙,像华丽的壁纸;有的又像是报纸上微微错版的作品照片。

      “在我整个艺术创作中,只因大花的东西在视觉上比较清楚,比较容易出图片效果,所以媒体大部分都会去利用这种图片来用。其实,这种大花、大场面只是我作品意味的60%到70%。所以今天我做《一日之别》这种作品,就是希望这种作品能改变媒体给予外界的错觉。”

      于是在《一日之别》中,林明弘做的已经不是画,而是处于建筑与装置中间的东西。但它不是装置,因为有的装置是在完全创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而《一日之别》确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它是存在一个事实的空间里,而不是一个幻想的空间里。

      “在这个空间,这个地点才有这个景。我在改变一个东西,不过不会改变全部,因为我觉得我是跟建筑做对话。建筑是存在于我们生活里的东西,而不是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我会把我的作品这样切割出来。”

      在《一日之别》中,林明弘的作品看起来每件似乎是独立的,但每件之间却又是紧密联系的。这里很难去界定它,因为它要摆在沪申画廊这个空间里才有其意义。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可能意义就变了。

      我在与环境对话

      《一日之别》是林明弘持续与沪申画廊讨论了2年后才完成的作品。在这个项目上,林明弘思考了很久,直到今年才得以呈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艺术家在与自己所身处的环境的一种对话。2年前,林明弘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刚来到这个全新的环境,对于自己该如何去适应这个新环境?怎么去跟这种新的环境对话?这种情况与他之前从美国回到台湾的时候很相似。

      “记得我刚从美国回到台湾的时候,也是在问自己这些问题:从美国那么多年了回到台湾,作为艺术家我跟我活动的这个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跟这个环境里所谓我的观众有什么关系呢?我该用什么语言跟他们沟通呢?”

      于是,艺术家幼时日常生活里的东西,如上世纪60、70年代一些台湾乡下人的嫁妆里有的,常常出现祖母那代人的床上,围巾上或抱枕上的东西全部搬进了艺术家的创作里。

      “那时候,我为什么会去利用这种所谓的花纹呢?其实就是觉得它是一种所谓的地方语言,它像一个工具,让我可以很容易就跟当地人沟通上。他们对这些很熟悉,所以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进入到我的作品里。”

      这就是林明弘作品的一个基本观念。他的花样风格作品就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当它之后发展到欧洲的时候,则与建筑、空间产生了联系,改变了观众对艺术和艺术展览形式的观念。

      到了《一日之别》,观者似乎从表面上完全看不到林明弘以往作品的影子,然而实际上艺术家还是在维持过去一样的工作。如果说现在的《一日之别》在视觉形式上完全不同了,但对于林明弘来说却不是问题。相反,在他看来,《一日之别》其实是帮助观众去回看,去重新考虑并更深刻地了解他之前的作品。

      “它是个转变,不过这个转变是为了凸显我以前本来就有的一些重要的观念上的东西。”

      林明弘一直是一个将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家,而沪申画廊也一直是一个善于将画廊空间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相结合的一家画廊。两者的结合自然是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