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特别报道
  • 8:书评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9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由真实数据制造的假象
    《波士堂:商道即人道》
    《石油地缘政治》
    你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结识克林顿
    公司良治:从理念到商业实践
    金融乱局之源:创新过度过滥
    《通用汽车的缔造者:比利·杜兰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乱局之源:创新过度过滥
    2008年09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汪晓波
      ——一个内部人眼中的“次贷之殇”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

      (美)理查德·比特纳 著 覃扬眉 丁颖颖 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汪晓波

      

      金融市场往往爱走极端。走到极端的市场如金融大鳄索罗斯所称,“像一个到处乱蹦的球,会击垮一个接一个国家的经济”。毫不夸张地说,整个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金融危机的世纪。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危机场景,令人不堪回首。就在20世纪的末叶,还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多个经济体。

      尽管金融危机如同瘟疫一般,不定期地发生,并传染开来,继而被治愈,但这样的瘟疫,一定也是因为经济肌体遭到了病毒的攻击而爆发。一个经济运行正常而健康的国家,不会因为远方的瘟疫穿过了稀薄的空气而猛然得病。生病的肌体,常常也是因为自身免疫力缺陷。

      最近一场金融大动荡,如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始于2006年,在2007年“疫情”突然升级的美国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至今仍深不可测。美国人眼中非常寻常的次级贷款,竟然引发了美国现代史上最严重的信用危机。而信用危机的弥漫,其危害渐渐超越了金融领域,影响到美国实体经济。谈及今日美国经济的衰退,次贷危机的责任无可推卸。原本并不起眼的次贷风波,最终令华尔街摇摇欲坠。

      这场从美国本土蔓延开来的金融大风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金融的正常运行。故而,围绕着次贷危机,全世界的主流财经媒体都开足马力,不遗余力地报道和分析。也有许许多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去追问与探讨:金融衍生产品是天使,抑或恶魔?次级贷款这个“怪物”跑进后花园时,摄像头失灵了吗?过度证券化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泛滥成灾的信用评定机构又是如何“助纣为虐”的?

      不过,无论是媒体的报道,还是学界的反思,让世人窥到的还只是一个并不完整的次贷危机。毕竟,以观察者的眼光与局外人的视角,所能看到的次贷危机,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对于次贷危机的真相,人们需要听到内部人的声音,需要听到内部人所讲述的故事。

      理查德·比特纳满足了这个要求。作为一个真正的内部人,一个在美国抵押贷款行业干了14年的专业人士,比特纳如实记录了美国次贷行业的内幕,以及这场危机的前前后后。比特纳不是职业作家,但他对于次贷危机的记录是成功的,也显得颇为职业。

      “贪婪、欺诈和无知”,这六个字,是比特纳对于这场次贷危机本质所作的形象概括。这样的用词令人感到熟悉。很多人在总结此前的许多次金融危机时,用词大都也是冠之以“贪婪”和“恐惧”等。显然,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往往正是导致经济、金融危机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然,次贷危机的发生,乃至危机日益严重,在人性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特纳从介绍自己的经历入手,如数家珍地揭示了次贷行业的“黑幕”。从良好的贷款行为变质,到次级贷款的“枪手”业务,再到抵押融资的软肋、创新融资的所谓“艺术”,以及贪婪的华尔街和评级机构等,比特纳均以一个业内人的视角,作出了细致而生动的刻画。在比特纳的笔下,美国逐渐恶化的金融生态有了具体而清晰的呈现。正是因为信用恶化、监管失败、市场混乱,以及随处可见的道德风险等共同作用,次贷市场这个没有定时的“火药桶”,终于在某一天有了导火索之后迅速点燃而爆炸。

      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比特纳显然是一个清醒者。他曾经希望,抵押贷款这个行业能够找到自己的道德罗盘,而回归到用理智贷款融资的状态。以理性代替浮躁,以克制代替贪婪,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也是难得的境界。金融创新的本意决非要拖垮整个金融市场,但过度过滥的“创新”,则常常是金融混乱的源头。比特纳意识到,如果没有重大的变革,次贷行业的回归理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美国次贷市场的生态严重恶化之后,危机的爆发,终究是迟早的事情。

      在对整个次贷危机真相的探究上,比之媒体碎片式的报道,比之学者们大而化之的议论,比特纳的贡献,自然是他作为内部人对于所谓的“内幕”所作的真实而生动的揭露。但这只是他的贡献的一部分。比特纳不仅仅是个记录者,也是一个思考者。他完整地分析了次贷行业中参与者的动机、利益与局限,并且,对于解决次贷危机,修复次贷市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次贷行业的“重回正轨”,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其中的业内人,既是理性的期盼,也有情感上的期待。

      不能不提及的是,比特纳还专门就“次贷危机离中国有多远”,表达了自己的思考。由于对中国国情理解的局限,他的建议未必都是合用的。但是,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所作的总结,无疑值得聆听。

      当下的中国金融市场,对于来自远方的“瘟疫”,显然还不具备强劲的免疫能力。金融生态,如果不能用脆弱和糟糕来形容的话,也至少是大有可改善的空间。中国金融市场,也同样须面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矛盾与突围。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之下,美国的次贷危机,应当是一盆及时而清凉的冷水。防范中国式的次贷危机,乃至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我们眼下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延伸阅读

      《次贷危机》

      雷 曜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本书是我国研究人员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专业解读,不仅翔实地介绍和分析了危机的酝酿、爆发和进展,还特别补充了大量美国货币政策机制和金融立法等相关资料,并通过且解说和研判当下美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房地产以及消费等最重要的指标和数据,全面分析美国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