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证券界一直崇拜的“美林”瞬间倒下,而时常仰视的“大摩”也岌岌可危,初中政治经济学课本上描写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居然就发生在同一蓝天的大洋彼岸,让人瞠目结舌。现在是隔岸观火还是引火烧身,恐怕都难以抉择。然如何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已是我们面临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道若简,许多大师们曾经告诫我们,在市场贪婪的时候,理智退出;在市场恐惧的时候,大胆进入。现在也许正是发掘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只有退潮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机会捡到物美价廉的“贝壳”。
一方面,好的企业不会因为经济危机的来临而一溃千里,也不会因为经济衰退的来临而经营净现金流为负。真正优秀的企业往往都具备逆市竞显“风流”的英雄本色。
另一方面,在市场衰退期,我们可以选择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法则告诉我们,选择企业内在价值远远高于企业市值的股票,就能具备强有力的安全边际,而不需要过多考虑所谓的未来业绩增长预期和每股收益。熊市里面最有价值也最安全的投资方法不是预测利润未来三年如何增长,而是要看企业可以变现的资产到底值多少钱。从产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低于重置成本的市场价值对产业资本是有吸引力,与其亲力亲为的投资操办企业,不如直接去二级市场收购同类型企业,这就是巴菲特最擅长的股权投资法。因此,长期来看,随着大小非流通带来心理压力的释缓和二级市场价值的逐步凸现,中国资本市场必将面临一场巨大的资本并购热潮。从财务投资者的角度看,如果企业每年股息收益率可以高过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或长期债券收益率,那作为长期投资者也是乐意的,或者说公司的长期股本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能够与GDP增长率持平并超过实际通胀率,那么这样的企业也是值得投资的,至少保证在长期投资过程中,股权价值会逐步升值,而且升值的速度不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从而保证企业获得等于或高于社会资金的平均回报率。因此,低迷的市道往往为价值投资提供了更好选择质优价廉商品的机会。
借鉴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先,从表面原因看,金融危机的诞生或许源于市场参与者(发行人、投资银行家与普通投资者)的贪心。金融衍生品及资产证券化潮流的兴起,部分是来源于证券发行人对风险控制的需求,但更多的是由于证券发行人和投资银行家为了获取无止境的金钱而制造出“魔鬼”——金融衍生品,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贷款、应收账款、房地产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各种形式的包装来诱惑市场普通投资者参与,同时满足银行、企业及房地产商等各类发行人的需要。通过对各种资产的重复和多次证券化,最终不断放大信用风险,因此,这种泡沫化的资产证券最终破灭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在本质上与股票发行与承销的手法相同,投资银行家通过包装企业资产、制造各种吸引市场眼球的概念并以企业最低的财务成本来获得最大的融资额度。普通投资人在赚钱效应带来的羊群心理影响下,试图通过博弈来获取短期暴利,大多数人却最终被市场教育,虽然值得同情,但也要怪罪于本身的贪婪。
其次,从深层次的原因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资本主义的本质。随着大摩和高盛变由商业银行控股,历史再次表明金融混业时代的来临,上个世纪20年代末由于大萧条的来临,导致美国通过立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促使金融业由混业向分业经营的转变,现在重新回归混业经营还是因为金融危机。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也许下个世纪,金融分业经营又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而重现。其实,分业也好,混业也罢,都无法逃脱金融危机的来临,只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
最后,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正面临较为困难的发展时机,在美元贬值大潮一时难改的情况下,石油、黄金作为“硬通货”已经水涨船高,但人民币的汇率或许仍会逐步提升,国内制造业的转型的压力仍然很大,低通胀高增长的步伐一去不返。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A股市场何时见底仍有赖于经济增长放缓何时止步。
广大投资者或许可以耐心等待金融暴风过后的价值投资机会,此时“无为胜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