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热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8 年 9 月 27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张恩利:
    紧张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进步
    金石: 做和“美”不相关的作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石: 做和“美”不相关的作品
    2008年09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战嘉琦
      金石作品:《棚屋》
      ⊙战嘉琦

      

      采访金石,是个意外。在2008上海双年展59人(组)参展者中,他并不突出。看到他的作品,觉得有意思,于是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那头很安静:我就在宾馆。

      

      《1/2生活》:更为成熟和完整

      双年展上发现金石的作品,会有两个反应,一个是豁然开朗,一个就是觉得眼熟。豁然开朗,是因为在这次双年展上看到诸多具有“庞大体积”概念的作品。逛到了三楼,思维和视觉已经基本进入疲劳状态,突然看到一个如此袖珍,又真实可触碰的作品时,感觉到亲切。

      这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装置/雕塑作品,创作概念来源于他之前所作的《家庭影院》想法的延伸。关注之前成都双年展,就不奇怪在上海双年展上看到这个似曾相识的作品。但是很明显的《1/2生活》在创作和想法上都更为成熟和完整,保留了这一系列中《棚屋》和《家庭影院》中所要传达的“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生活空间”的最初创作基石。

      2008上海双年展三楼入口处,显眼的摆放着他的《1/2生活》作品。我来来回回看了很久,没有发现作者。在我快要失望的时候,企图去想像依靠在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会是作者本人,不过很快的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直觉告诉我“太不像”。直到和他约了采访,金石很礼貌地来开门,我才突然发现,他就是几乎整个下午靠在墙角的那个年轻人!问他为什么那么酷地站在那里一下午,他说只是想观察一下大家看他作品时的反应。问他有没有收获,他想了想回答我说:“没有”。“只是意外我的作品会摆放在入口,我一直以为会是个边边角角。”

      

      创作:没有目的,只有兴趣

      目前任教于中国美院的金石,常居杭州。除了拿出大部分时间创作作品,他几乎游走过杭州各大废品站、民工楼、垃圾厂、小商品市场,将关注点集中于生活在城市里的边缘人。“他们有着两种混杂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对城市的幻想,在他们的居住空间里,你会看到很多奇妙的东西。很多摆放在我们家庭里的东西,在他们的空间里完全变了样,比如保险箱里放的可能是衣服甚至是收音机,后视镜被他们捡来用作了镜子等等,我将这些元素都尽可能完整的融入进我所作的空间装置里。用雕塑,材料,或者拼贴的手法将一个居住空间以缩小普通房间1/4的大小再现还原。”

      金石评价自己的作品违背了“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所有你可以想像的“脏”都进入了他的作品里,为了将边缘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日常居住空间的摆放格局和细节表现出来,往往要将所有的家具,摆设都做脏做旧,目的就是为了单纯符合他们的生活形态。金石说“创作本身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当你的观察有了发现之后,下一步就会尽可能地将你所看到想到的,通过你所擅长和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我的作品。”

      对于装置艺术创作而言,在创作带有系列性质的作品时,往往会经历一个实验的过程。在《1/2生活》之前,金石尝试创作了《棚屋》《地摊》《家庭影院》,虽然都为实验过程中的作品,但是每一样却又都有着不同的思考价值。每一件创作的开始,都因为有着新的思考和观察,试图将他们放进作品中,彼此存在于一个唯一的空间里,相互间发生着作用。

      

      困惑:如何将作品长久保存下来

      目前,金石的大多作品都暂时放置于学校的工作室里。摆在他面前最艰难的问题,是如何将作品能够长久的保存下来。每次的运送和展出之后,作品里零碎的元素细节都会因为太小,太普通而被忽视。很多时候,他会在一个展览进行过程中,亲自钻进他的装置空间里,将被观者不小心碰掉的“一个小肥皂盒”重新放回原位。这样的事发生多了,金石也越来越担心这些经过做旧做脏的普通小零件,能够保存多久。

      “但是,做作品时你是不可能过多去考虑运输,保存,是否有好的形象等一些作品之外的东西的。”这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挑战。明年3月,金石会作为邀请艺术家参加北京站台中国的展览。如果展览提供的是交流,那这种交流在金石看来,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