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今年春拍还是刚刚落幕的艺博会,都传来当代艺术市场看淡的信息,那么,专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是如何看待与应对的呢?上海周围艺术空间主持人杰夫表示,市场调整对他们这样主要经营新艺术家与非主流的艺术家的画廊来说影响不大,反而为他们争取了时间。
两条腿走路挖掘新资源
画廊的另一位主持人明明,曾向记者描述,他们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的标准,简单来说有两个,一是中国美学的重建,二是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无差别艺术”。前者是指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复兴带来的“中国风”或“中国热”,中国文化在传统和当代之间的发展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和强大,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美学标准,不再是纯粹西方评判标准;后者关注的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会感兴趣的主题,这些艺术家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已经让他们相对地脱离了地域的限制,消解了身份的差别,他们有的是和全世界任何一种文化直接对话与交流的作品意识。
这是不同的两条路,但都是在做新的尝试,因此可以理解,他们选择的艺术家、所举办的展览,大多与市场上追捧的当代艺术当红大腕无关,他们的市场还在开拓成长当中。
纸本艺术作品被市场忽视
明明还表示,他们围绕纸本艺术作品作了一系列展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07年9月的“纸本艺术联展”,汇聚了毛焰,郑在东,于彭等两岸三地的艺术家的纸上艺术精品;2008年3月,又举办了艺术家柴一茗的纸本作品个展。所谓纸本艺术作品大致分为版画,手稿,水墨三部分。她认为,作为东方艺术家最为熟悉、亲近的材质媒介,纸纪录了艺术家内心最为敏感和直接的痕迹,但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和一些专攻纸本作品的艺术家,长期以来却被艺术市场所忽视。其实,这些作品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收藏领域,也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投资选择。
显然,周围艺术空间所选择的当代艺术,和当前市场上变得风声鹤唳的“当代艺术”不是一回事。比如今天他们将举办的艺术家蔡小松的水墨作品个展《山水的精神》,虽然艺术家曾经是上海画坛上从事当代艺术的一员干将,虽然作品采用装置等新的表达方式,却还是在纸本上,是用传统的笔墨去追索中国山水画文脉中隐含的传统精神。艺术家试图在作品中发掘这种传统精神的当代性。这样的作品确实需要时间才能被市场认识并接受。不过,当代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正在于此。